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建筑师,1921年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吕彦直独立创办 中国建筑师开设的首家建筑事务所——彦记建筑事务所。
国内的建筑教育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并陆续成立了“上海建筑师学
会”(1927年,该组织后扩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和 “中国建筑协会”等组织。
建筑形式大体上从“折中主义”、“中国固有形式”向“国际式”现代
近代中国建筑
第二节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住宅类型,一种是外来移植的,另一种是本土演进的。 独院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居住大院与里弄住宅。 这是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中数量较多的两种类型。 1)居住大院是在四合院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多分布在北方,如青岛、 哈尔滨、沈阳等城市。 2)旧式里弄住宅是在中国传统住宅的基础上受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 而产生的一种联排式住宅 3)花园式里弄住宅与公寓式里弄住宅建造数量不多,主要是供中上层 资产阶级、官僚地主和上层知识分子居住。
上海近代 城市特点
界先行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的进展。
3.文化边缘与海派建筑的多元兼容:上海是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20 世纪初已确立其文化中心的地位,30年代达到高峰。上海文化的宏观特色自
然反映在上海近代建筑种,其特点有:“万国建筑博揽”的多元兼容;极富
时代感的新鲜时尚;讲究实效、精打细算的务实精神。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腹地一种截然不同的二元 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 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 体系并存的局面。 中国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 转型的建筑体系。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 进的――占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比重大;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 型的――在居住建筑、商业服务业建筑、早期工业建筑的有所反映,但比重 较小。
发展。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业随之向内地迁移,四川、云南、湖
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内地省份的工业有了一些发展。近代建筑 活动开始扩展到一些内地的偏僻小县镇。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特点
中国的封建社会城市就有以下几个特点: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封建的都城,州府县域还继 续着原来的功能性质和格局。 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 口岸,在租界地形成了不少新区 域,其区域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 侵略者的教堂、领事馆、洋行、 银行、饭店、俱乐部及独立式住 宅等新建筑。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八章
近代中国建筑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三)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1.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的多元结构:城市布局结构局部有序而全局 无序。
2.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设的近代代发展:建筑类型和建筑质量都
达到近代发达城市应有的水平;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上,上海租界最 早引进和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一系列做法。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就是在租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广场扩建过程中被拆除。
下图就是今天的天安门广场,经过扩建,这里已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口等,这些城市因各国租界各自为政,故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面貌混乱; 后者有青岛(德、日)、湛江(法)、大连与旅顺(俄、日)、哈尔滨(俄、
日)。还有一些是帝国主义独占的割让地,如香港(1842年,英国)、澳门
(1849年,葡萄牙)、九龙(1895年,英国)、台湾的一些城市(1895年, 日本)。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八章
近代中国建筑
了解近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并能举例 说明 分析南京的城市转型与城市风貌 分析旧都北京对旧城格局的突破与 城市现代化进展 通过对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分析,一个 成熟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 素质
分析理解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近代中国建筑
知识地图
第八章
近代中国建筑
滨(俄、日)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它们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
积不很多大的租界居留地与通商场,如济南、沈阳、重庆、广州、厦门、长 沙等。其中济南最具代表性。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3、交通枢纽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因近代修筑铁路形成的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类型。
建筑的趋势发展。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伪满州国司法部
伪满州国皇宫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期间正逢我国抗日战争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建 筑活动很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位于抗战大后方的成都、重庆 (临时首都)因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建筑有一定程度的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外国形式,但“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
缀”。 《首都计划》国都界线图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建筑活 动中,南京处于特别突出的地 位。这种中国式建筑创作主要 集中在三个领域: 1、教会学校建筑; 2、纪念性、文化性建筑; 3、政府部门的公署建筑。
如郑州、蚌埠、石家庄、宝鸡等。
4、工矿专业城市 这类城市因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的开办而兴起的新兴城市
类型,有唐山、无锡、南通、大冶等。
5、由古代旧城市演化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这类城市原为封建社会的各级行政中心,一般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稍
有扩大。这类中心城市有北京、南京、兰州、长沙、太原、昆明、重庆、安
第八章
近代中国建筑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三)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外滩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1.中西混合
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大致呈现以下的演进过程:
样式 。一种是在中式建筑主体中揉入西式建筑的要素;二种是在西式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金陵大学北大楼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南京中央博物院(1933年)
第八章 一、建筑类型 (一)居住建筑
1、外来移植的新住宅类型 2、另一种是本土演进的
等。
舍。
5.现代式。代表作品有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和女生宿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
清华大学西校门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上图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天安门城楼高挂蒋介 石的画像,城门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字。 下图拍摄于2007年,城门上挂着毛泽东画像,画 像每年国庆节前都要更换,历史上在1950年、1953年 和1969年进行过三次改版,画像的两侧镶嵌有两幅巨 型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 万岁”,是1949年开国大典时,由两个日本人小野和 森茂设计的。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旧都北京的近代演变
上图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从图片可以看出拍摄 位置位于广场南侧的正阳门城楼上,前方所见就是当 时的广场。正前方可见一城门,它就是今天已经不复 存在的中华门。中华门原址位于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 大约是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在1954年天安门
北京西什库教堂(1886年)
沙面建筑局部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 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1、主体开埠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主体开埠城市指的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这是近代中国开放性最 强,近代化程度最显著的城市类型。这类城市又可分成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侵占的租界城市和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占领的城市。前者如上海、天津、汉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上海都市计划平面示意图(1949) 青岛城市规划示意图(1910)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2、局部开埠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局部开埠城市不像上海、天津、汉口等那样由大片的多国租界构成城市 主体,也不像青岛(德、日)、湛江(法)、大连与旅顺(俄、日)、哈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