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顶径标准切面: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的测量标准,多是这样规定的: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的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的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和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bbs/actions/archive/post/6135091_1.html ):脑室率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
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
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
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
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胎儿小脑切面:在双顶径测量切面基础上,略旋转探头并向颅底移动,显示小脑及颅后窝,使切面经过侧脑室前角、透明隔、小脑、小脑延髓池。
小脑横径在20-24周时,其数值(mm)和妊娠周数数值相当,以后逐渐大于妊娠周数。
小脑延髓池的深度是测量小脑蚓部至颅骨内缘的最大距离,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称为颅后窝池更合适。
小脑延髓池的深度其正常测值为5±3mm,最大不超过10mm。
扩大的小脑延髓池可见于小脑半球发育不良、交通性脑积水及正常变异。
胎儿嘴唇的检查方法为:首先显示胎儿双顶径标准切面,探头略向足侧平移,显示胎儿双侧眼球,以双眼球连线为轴,十字交叉后及显示胎儿面部冠状面。
略调整探头位置及方向,浅面可显示胎儿鼻尖、双侧鼻孔、胎儿上唇、下唇。
深面也可显示眼眶、鼻中隔、颏部、舌尖。
妊娠20周后胎儿面部多可显示,正常上唇呈弓形,嘴唇的前缘强回声边缘线完整、连续,人中沟、唇结节可显示。
鼻中隔居中。
面部显示受下列因素影响显示不满意:(1)胎儿俯卧位。
(2)颏先露。
(3)羊水少。
(4)胎儿肢体遮挡。
(5)颜面部贴近羊膜面或胎盘。
左半图为面部正中矢状面,可显示前额、鼻子、上唇、下唇;眼眶横径和内眦间距大致相等。
右半图为双眶横切面,可显示眼眶及晶状体回声。
这个位置是观察泪囊膨出、眼球病变的最佳位置。
心脏方面懂得很少,只讲一讲心率吧。
胎心博动出现(最早期应该称作原始心管波动),最早在6周左右出现,在75——95次/分,以后胎心率快速上升,在9周达到高峰,约160——195次/分,以后逐渐下降,12周后降至160次/分以下,以后成缓慢下降趋势,在120——160次/分之间。
(此段属自己根据相关资料总结,有待推敲、整理,具体内容正在查阅相关资料,希望有战友提供详实资料)。
膈肌:左半图,左侧膈肌;右半图,右侧膈肌。
绿箭头,膈肌;PU,肺;H ,心脏;ST胃;L ,肝;BL ,膀胱。
该切面可以显示先天性膈疝,肺外型肺隔离症。
结肠:多数资料说明:正常小肠内径不超过1.0cm,结肠不超过2.0cm。
胃(st)和肠管(红箭头)。
正常胃泡孕15周后可显示,横径小于2.5cm,。
正常大小的胃泡可以排除食管闭锁(孕20周无胃泡显示)、十二指肠闭锁(双泡征)及下消化道梗阻(梗阻部位以上肠管及胃泡扩张)。
肛管和直肠壶腹:肛管可以看到线条状高回声粘膜;直肠壶腹略粗,内有低回声或高回声胎便,二者成瓶颈状交接。
肛管、肛门:可以观察是否有直肠肛门闭锁的情况。
肾脏:长径不超过48mm,厚径不超过21mm。
肾窦液性暗区不超过10mm。
晚孕胎儿肾积水宽度≤1.5cm者应视为可复性;积水宽度≥2.0cm为不可复性肾积水。
双侧胎儿肾脏横切面,头端缓慢平移至肾上极,在脊柱两侧可见长椭圆形或条形的肾上腺,中央髓质为线条状强回声,周围皮质为低回声。
左侧紧邻腹主动脉,右侧紧邻下腔静脉,两侧肾上腺大小及切面形态无显著差异。
胎儿躯干一侧朝向母体前方时最容易显示双侧肾上腺,由于受脊柱影干扰远场侧肾上腺显示欠清晰。
胎儿肾上腺在胎龄18周时可显示,26周后一般都可清晰显示。
足月胎儿肾上腺平均大小2.9*2.5*0.4cm。
应该动态追踪观察,以免把膈肌脚误为肾上腺回声。
上肢带骨不太重要,本身的疾病较少(如先天性高肩胛症),但有时在某些特定部位根据它们找肱骨,追逐寻找上肢骨。
锁骨,探头从颈后部上份横切,向足侧倾斜可看到双侧锁骨,成对称的“S”形;直接在上位胸椎横切,可以看到肩胛骨。
NT测量平面:NT即胎儿颈后透明带,其形成机制: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颈部淋巴管和颈静脉窦在10-14W左右相通,相通之前,少量的淋巴液暂时积聚在颈后积聚,在超声下形成胎儿颈后透明带。
所以10-14W的正常胎儿颈部可出现宽度小于2.5mm的透明带,到14W后消退。
测值大于2.5mm时诊断为颈项透明层增厚。
有关资料显示:NT厚度>3mm,10%的胎儿有畸形,NT厚度>6mm,90%的胎儿有畸形,可以作为间接诊断胎儿异常的一个标记,可以用于胎儿筛选。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前4条比较重要):1. 头臀长45-84mm(相当于11—14周)。
2. 正中矢状切面(也有学者强调声束必须自前向后的正中矢状面)。
3. 由皮肤的内缘测量到颈项软组织的外缘。
4. 胎儿处于自然伸展姿势。
5. 颈部膜状强回声线清晰、连续。
6. 分清羊膜腔和胚外体腔。
7. 测量最大的透明层厚。
8. 足够的图像放大。
髂骨:股骨长度测量切面、脊柱纵切面。
测量股骨注意事项:1. 使用线阵探头,使股骨长轴和声束垂直,测量股骨干外侧缘两端之间距离,可以减少误差。
2. 不包括股骨颈和骨骺。
3. 双侧股骨并行,远场侧股骨内侧及股骨颈显示时,股骨弯曲明显,不适合做股骨长度测量,并且注意不要轻易诊断畸形。
参考/bbs/post/view?bid=197&id=8482125&tpg=1&ppg=1&sty=1&ag e=0#8482125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阐述的胎儿腹围测量标准切面:横切,脐部水平和脊柱垂直扫查,腹围呈圆形或椭圆形,应显示脊柱、胃泡、肝、脐静脉四个结构。
周永昌、郭万学的《超声医学》中是选择胎心尾侧和胎肾头侧的横切为标准切面,没有强调胃泡显示。
钱蕴秋教授主张使用脐静脉的横切面。
严英榴等主编的《产前超声诊断学》对腹围的测量平面是这样规定的:取胎体横切面,腹围呈圆形或椭圆形,左侧显示胃泡,前方中央见左支门静脉和右支门静脉的汇合,背部为脊柱横切面。
曾经看到过一个CDFI测试选择题是这样的:测量胎儿腹围的标准切面是A.肾水平横切面B.有心脏暗区的横切面C.胃泡及静脉导管的横切面D.脐静脉入前腹壁的切面E.膀胱水平切面标准答案是C。
上肢:晚孕时,四肢往往不容易全面观察。
适合采用追踪法观察。
观察上肢,可以在胸上部找到肱骨,沿肱骨找到肘关节,再通过旋转探头等手法,显示前臂、手。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从手追踪到肩,避免将单侧上肢重复检查,误认为是双侧上肢。
尺骨较桡骨略长,下端较细;桡骨上端附着于尺骨上段,下端略膨大,略低于尺骨,在拇指侧。
尺桡骨可平行,亦可呈交叉状。
下肢:胫骨粗大;腓骨细小,两端略低于胫骨上端。
二骨间隙上宽下窄,并且对应关系固定。
足底长度和股骨长度相当,尤其是在20周左右时。
胎龄越大,足底长度相对于股骨越长。
胎盘正常厚度为2~4cm,一般不超过5cm。
胎盘成熟度:超声检查以绒毛膜、胎盘实质及,基底层回声变化来判断胎盘成熟度分级标准度:0 级:绒毛膜板平直光滑线状回声,胎盘实质呈均匀分布的点状回声,基底层无增强回声。
Ⅰ级:绒毛膜板稍有波浪样线状回声,胎盘实质散在分布的点状回声,基底层无增强回声。
Ⅱ级:绒毛膜板明显波浪状,胎盘实质切迹伸入胎盘实质但未达基底层,基底层散在不均匀点状强回声、线状强回声。
Ⅲ级:绒毛膜板显著切迹伸入胎盘实质,胎盘实质达基底层环状强回声,基底层散在无回声区大而融合的强回声。
胎盘静脉窦为胎盘和肌层之间的类囊状无回声区;胎盘静脉池为胎盘实质内的无回声区,偶尔可显示缓慢的血液流动,呈丝线状、旋涡状;胎盘静脉丛为胎盘和子宫肌层之间的蚓团状、管道状无回声区。
胎盘0级、1级时,应注意和肌层收缩鉴别(/bbs/post/view?bid=197 &id=10195418&tpg=1&ppg=1&sty=1&age=0#10195418 ),勿误诊为胎盘早剥、副胎盘。
胎儿脐带绕颈,是非常常见的疾病。
在晚孕时对胎儿影响较大,显得特别重要。
由此可能引发官司:/bbs/post/view?bid=197&id=10730981&tpg=1&ppg=1&sty=1&age=0 #10730981我的观点:虽然黑白超没有彩超的优势,但对于脐带绕颈,黑白超的诊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可靠的。
脐带绕颈的圈数、松紧程度、脐带本身的长短、胎位、脐带血流情况、产次、产程长短、是否合并其它异常,等等,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
脐带绕颈很容易发生变化,我们只能对当时的检查情况负责。
应该注意留图,防止纠纷。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记忆犹新(在这里说出来可能有些卖弄)。
我的一个熟人,5年前,一个37岁的某县城的个体户孕妇,属珍贵儿。
我用落后的便携式Akola210机器给孕妇做过几次超声孕检,最后检查时已经临产,发现脐带绕颈2周以上,没有发现其它异常。
我给他出具了“脐带绕颈”的报告,口头告诉她,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到大医院做剖腹产。
随后,她到本市最大的三级医院就诊(不在县医院就是图个“安全”),超声检查没有诊断异常。
所以经阴道分娩,产程中才发现脐带绕颈,由于产程中缺氧,导致新生儿缺氧性脑病,住院治疗7天后死亡。
根据我自己的猜测,这可能和超声医生疏漏有关。
因为事后我详细询问过孕妇的丈夫,当时他是带着我写的报告去检查的。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在检查中应该对该病有个客观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于有的脐带,只是从颈后或颈肩部穿行的,我们可以提示“脐带颈后穿行”、“绕行”、“搭袢”等描述性诊断,尽量不直接下“脐带绕颈”诊断,尤其是在基层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