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税收问题
税收问题:悬在民办学校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时代教育管理公司高级咨询师田光成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之后,民办学校投资者“合理回报”的诉求得以明确。
“民办学校要不要收税”、“民办学校如何收税”等等,则成为民办学校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各地的民办学校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始更换办学许可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是要求投资者在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副本和学校章程上注明是否要求合理回报。
随着换证工作渐入尾声,分析师了解到,全国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均申报的均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个中原因故然复杂,而关键所在则是悬而未决的税收政策,使申请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可能会面临着难以预测的政策风险。
一、民办学校的税收困惑
税收困惑之一:民办学校要不要收税?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并在终止时依法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2004年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于教育的税收问题作了详尽规定,其中若干规定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
从现行的教育、税收政策规定来看,民办学应当校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纳税,只是不同类型的学校、学校内不同的纳税项目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困惑之二:民办学校要缴纳什么税?
从实践层面看来,民办学校需要缴纳的税种可分为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民办学校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应遵照我国税法及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交纳相应税款。
如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房屋租赁税、其他经营性税收等,不管你是不是民办学校均应依法纳税,目前这一部分基本不享有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针对民办学校特殊的个体,尤其是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我们所强调民办学校应依法纳税一般理解是指民办学校投资者应依照法定税率交纳经营所得税,即合理回报部分的所得税。
税收困惑这三:现行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是否适用民办学校?
财政部、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涉及四大方面十一个税种如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经营)、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关税等优惠政策。
这些是否适用于民办学校呢?
分析师认为,此规定并没有明确说明适用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更没有对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进行区分。
所以,根据现行的法律精神和原则,我们可以理解其规定同样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民办学校。
二、民办学校税收现状
民办学校的税收现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部分地区的税务部门遵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对于捐赠办学和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实行与公立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处于免税状态。
具体细分又可分为“免、减、捐、返”几种措施。
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由于目前许多政策不明确,仍处于按兵不动的观望状态。
另一类是对民办学校,尤其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进行征税。
有些学校在换证之前虽然并没有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由于其办学章程上写有“股东分红”的字眼,仍被税务局以营利学校为利进行收税,而且其税率则按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征收,引起了民办学校强烈不满。
如福州平潭县文岚中学因此事与当地税务部门对簿公堂。
近期广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颁发了《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更是明确规定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征税。
还有一些地方是参照企业所得税的标准,有所降低,按个体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后进行征税。
由于国家政策不明确,民办学校的税收工作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比较混乱,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按什么标准收税、征收哪些税种、其优惠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各地理解差异较大。
执行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从民办学校自身出发,而是根据当地的财政收支情况和领导人对民办学校的态度而言。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三、民办学校面临的税收政策风险
对于捐赠学校和不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法实施条例》只是一句话笼统概括:与公立学校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目前公立学校基本上处于免征税状况(甚至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民办学校,即使是其他税可以免征,但个人所得税却是无法回避的,只要有钱从账上出去发给教师,就必须按照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由于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还是靠高薪吸引教师,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必然导致教师的实际收入降低,但教师对税收的认识尚未达到一定高度,他们更注重眼前自己的实际收入,所以这种降低又迫使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总额以保证教师稳定,从而间接地加重了学校人力成本支出。
学校工资支出不低,而教师又对工资水平非议较多的现象在不少学校都存在。
有些学校没有办法,只好做假帐对付税务部门,有的在账面上降低教师的工资,以其实物充抵,有的故意
加大教师工资单中免征税的部分,有的甚至做两套账来应付税务部门查账,等等。
所以这种同等优惠政策其实很难完全体现。
税收优惠的关键还是掌握在税务部门。
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依法纳税应在情理之中。
但摆在面前的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一,此类学校除要缴纳所得税外,其他方面是不是同其他学校(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捐赠办学、公立学校)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不是,税收的有没有优惠,优惠的比例有多大?否则,上文提到的11种税收的总额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第二,所得税的比例有多大?如果按照《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是指民办学校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年度净收益,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
而合理回报又是根据一定比例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其总额可想而知有多少,如果再加上扣除超过三分之一的所得税,最后到手的也聊聊无几,而且这聊聊无几的合理回报还要承担着财务公开、社会偏见等风险。
其对希图通过投资而获取积累的投资办学者而言,吸引力何在呢?
第三,办学毕竟不同办企业,不管是要求取得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它都不是一个经济体,而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并不能改变它的性质。
由于合理回报是在不考虑办学成本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取得的,其性质更似一种奖励和激励措施,所以合理回报不能等同于营利,我们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方面不要忽视此点,否则可能违背了《促进法》“促进”的初衷。
四、对民办学校处理税收问题的建议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民办学校,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好办学者的利益至关重要,这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目前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无论是立法者,还是政府管理者均要认识并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民办教育目前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由于大量国有民办学校冲击,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恐怕不再是要不要回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不管你要求合理回报还是不要求合理回报,生存永远是第一位。
所以关注学校自身发展,把学校办成精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办学者重中之重的任务。
俗话说“只要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唯有如此,才会为学校今后要不要合理回报留下许多伸缩的空间。
其次,虽然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政策的偏差现象绝不容忽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实施条例》在原则和精神层面的差异性就足以说明。
此外,中国政策的出台受人为因素较大,
所以其变化因素也较多,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分析师的一直主张,最好不要申请要求合理回报,以保证学校平稳发展。
但办学者作为学校董事会的主导者可以在学校董事会决策方面和学校章程上做文章,为学校将来在税收政策明朗化后变更为合理回报的学校留下空间。
最后,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首要是要加强财务管理,要能“查得起,亮得出”。
对于学校的合理回报可借鉴企业的一些做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行税收筹划,实行合理避税,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投资回报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