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能力培养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思考
罗丽华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素材,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将思维主体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现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内容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视频导入,层层展开
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
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
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
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出原因。
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形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播放视频,直观、通俗、表现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音乐中导入课堂内容,这一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达到不愤不启。
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抛歌引“玉”,使课堂的导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创造条件。
层层展开,从两个地区音乐的差别入手,拓展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
最后把重点转移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上。
通过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引出地域文化的概念,这时学生理解概念就不在话下了。
(二)南北差异,情景展示
前一部分比较了以云南和内蒙古草原两个地域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把范围扩展到南北方,分别从饮食、语言、交通、建筑和运动项目这几个方面做了比较。
比较南北方语言时,借助一个经
典的情节:甲晚上起来上厕所,与正在上厕所的乙发生的对话。
当!当!
乙:是谁呀?甲:是我呀。
乙:什么事情呀?甲:我要上厕所。
学生用几种语言(客家话,东莞话,潮汕话等)来讲述下面的情节,教师用北方话四个字:谁?我,咋?尿。
从中比较南北方语言差异。
(三)学生展示,团结协作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核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其课堂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优化的“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备课,以生为本,让自已的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屏幕上演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此种小组合作形式,形成了师生、生生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机制,这比比起常规式的教学,内容更广泛、新颖,更受学生们喜欢,因为学生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其次也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一种成就,一种表现,更是一份收获。
再次,学生授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氛围。
最后,小组合作分工合作,能力互补,大部分所谓的“后进生”能力也并不逊色于优等生,参与热情非常高。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一个获胜的小组成绩,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四)开放教学撞击光花
介绍“云南十八怪”,不仅了解了云南的地域文化,更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形式,把身边熟悉的东莞文化用这种形式概括形式表达出来,这一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绪飞扬。
学生虽对东莞熟悉,但是要用这种形式表达仍需要动动脑筋,这个探究活动给学生一种跳一跳可获得答案的舞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尽管有的并不完善,并不准确,但是都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去积极思考。
笔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即不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也不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反馈指导、表扬鼓励,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使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自我发展,把课堂教学推向另一个高潮。
(五)及时小结,巩固练习
选择课堂的习题也是一门学问,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本身,笔者在本课堂中,也尽可能从生活中找例子,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