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1.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
A.现代化史观 B.革命史观
C.全球史观 D.文明史观
2.(2013年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3.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4.(2013年江苏单科)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
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
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
”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6.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斯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 A.文明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8.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
9.(2013年四川文综)(节选)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
10.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第5讲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
【高效演练】
1.B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高潮”——据此判断依据的基本史观是革命史观。
2.B 解析:抗战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故选B项。
3.D
4.C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
A项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
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
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
5.B
6.D 解析:从“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可以明确看出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并以此为准则。
7.C 解析:从“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应理解为民族意识觉醒——反对帝国主义;从“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应理解是增强了国民的民主意识——民主参政意识的觉醒。
8.C 解析:根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可知,空白处需要填写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C项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且当时正在进行,故选C项。
9.(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
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10.(1)“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