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ppt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ppt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 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 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 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 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 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 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 “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 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 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 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 互关联和渗透。
三.全球史观下的“世界文明”构建中 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 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 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 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 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
仙岩中学 舒崇飞
一.全球史观的概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 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 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 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 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 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二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1.新航路开辟及影响。例如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 非拉地区(包括我国)各产生什么影响?
2.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3.明治维新与中国
4.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 比较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六.新观点下的中考命题尝试
昔同治(1862——1874年)初年,德相毕士麻克 (德国宰相卑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 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 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 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据材料,你认为在俾斯麦的眼中, 中日两国在学习欧洲的内容上有何本质的不同? (C) A.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技术 B.中国学习文化,日本学习制度 C.中国学习技术,日本学习制度 D.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文化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 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 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 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 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 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 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 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 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 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 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 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 识中国历史。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社会生活变化
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 步变化
五.全球史观与中考
近几年来,在各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经 常出现全球史观的试题,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和我国积极的参与到世界中去,随 着中考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命题 指导思想,我认为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的 题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考中。结合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和各种样卷及模拟试卷, 我简要的概括了几点。
经济
文化
第二次工 政治 业革命 经济
文化
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 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 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
堂派遣留学生;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 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 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虽然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讲 到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但是《课程标准》里面提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 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 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 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 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我们老师在世界历 史的教学中,能不能利用这种全球史观,横向比较中外 历史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到一部完整的世界历史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明之间的差异。应
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 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 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 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四.全球史观与世界史教学
举个例子,我们在讲完第一、第二次
工业革命之后,应该比较归纳一下它 们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 生才能完整的认识到我们中国当时在 世界上是怎么样的?全球史观要求我 们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 历史。学中国史时应将中国史置于世 界大环境中去认识;学世界史时应多 方联系中国史。见下表:
第一次工 政治 业革命
例题二.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 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 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 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 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 跨洲铁路的建设,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 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