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课题语文s版第一册《司马光》第二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常德市桃源县陬市小学周进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

仔细读文以后,对于课文揭示出来的道理,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还要添加一些课外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小朋友的,说说自己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多读书,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温故知新朗读感悟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实践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那课文里说的是什么呢?1、轻声读课
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2、出示第5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想象,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会有什么危险?4、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惊慌的场景。

6、引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7、齐读第6自然段。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2、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

1、同桌互相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

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3、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地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5、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读。

夸夸司马光复习巩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知道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去做。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故事。

养成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

板书设计司马光小朋友哭喊跑(慌)掉进水缸司马光砸缸(镇定,聪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自我评价2、生生相互评价3、老师评价评价方案:1、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是否能够当堂背诵。

3、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并理解课文内容。

4、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情境表演,说话练习。

5、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
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尝试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就有几个活跃的小朋友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我还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同学们都踊跃发言。

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但这节课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就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在情境表演时,有些孩子没有融入到课文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