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饲料:能够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营养:是人类和动物从外界摄取食物或饲料以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营养物质:为维持人和动物生命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

营养价值:特定饲料中养分及其质和量的关系。

粗饲料:自然状况下,水分45%以下,CF含量大于18%,能值低的饲料。

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蛋白质≤20%,粗纤维≤18%的一类饲料(消化能≥10.46 MJ/kgDM)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

饲料缓冲度:中和每100G全价饲料中的碱性物质,并使PH降低到4.2时所需的乳酸克数。

青贮:经过发酵处理使饲料保持新鲜,减少养分损失的调制和贮藏青绿饲料的有效方法。

额外热能效应:是指饲料合成体内脂肪时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而油脂却能提供较高的净能值;额外代谢效应是指添加在日粮中的油脂,其能量并不是简单地和其它养分能量的累加,而是与其它营养成分起协同作用,使油脂自身的代谢能值超过总值。

需要量:是指每天日粮中的数量必须能消除或防止维生素的临床症状的产生。

但这些数据对生产实践来讲是不够的。

供给量:是指能保证饲养的畜禽有最佳的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健康状况良好,有抗病能力以及在动物体内有足够量的储备,共给量比最低需要量大好几倍。

添加剂: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饲料标准:指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规定。

(指的是平均需要,故不一定能满足各个动物的需要,而且是指在适宜条件下的定额,)营养需要: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正常动物达到某一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需要的群体平均值。

配合饲料:指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用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以及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验和研究为基础,按科学配方把不同来源的饲料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饲料。

全价配合饲料:能够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营养性物质的配合饲料。

日粮: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

饲粮:根据动物的日粮组成,将各原料组成换算成百分含量而配制的混合饲料。

采食量:随意采食量,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实际采食量,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规定采食量,指动物饲料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限饲:人为控制饲养动物的进食量,使摄取的营养物质量低于动物的需求水平。

丰饲: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动物营养物质进食量,使之超过营养需要水平。

其他:1、饲料的分类原则:三个指标:水分、粗纤维、蛋白质。

国际饲料分类:2节6位。

(1)、青干草和粗饲料:CF≥18%DM。

(2)、青绿饲料:含水量≥60%;CF较第一类少,某些维生素多CP较高。

(3)、青贮饲料:含水量≥45%,包括低水分青贮。

(4)、能量饲料:CP≤20%DM,CF<18%DM。

(5)蛋白质饲料:CP≥20%DM,CF<18%DM(AA、肽类、尿素)。

(6)矿物质饲料:矿物元素含量多,包括微量元素添加剂。

(7)维生素饲料:单一或复合维生素。

(8)添加剂:主要是非营养性添加剂。

中国饲料分类法标准编号:3节,7位,17亚类的分类体系。

饲料的分类:十七类(1)青绿多汁类:水分≥45%(2)树叶类:新鲜树叶水≥45%,风干树叶CF≥18%。

(3)青贮(4)块根、块茎、瓜果类(5)干草类:三种类型,CF、CP的含量(6)农副产品类(7)谷实类:CP≤20%,CF<18%。

(8)糠麸类:两种类型,能量饲料。

(9)豆类(10)饼粕类:三种类型。

(11)糟渣类(12)草籽树实类(13)动物性饲料(14)矿物质饲料(15)维生素(16)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物质和合成物质。

(17)油脂类和其他。

营养特性:粗纤维高,25-45%,可消化养分低,有机物消化率70%以下干草调制方法:自然干燥:利用阳光或环境温度将饲料脱水,达到干制目的。

(1)田间干燥法:方便、品质好。

(2)草架干燥法:易在多雨季节和湿润地区使用,成本较高,干制品质好(3)化学制剂干燥法:碳酸钾、碳酸钾+长链脂肪酸、碳酸氢钠,破坏蜡质层,促进水分蒸发人工干燥:利用人工热源进行干燥干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麦角固醇(阳光照射)VitD蜡质、挥发油等(氧化)醛类和醇类(芳香)干制过程中养分的损失及原因养分损失:所有养分,尤其是可溶性养分、维生素、蛋白质等损失原因:植物体生物化学变化(细胞呼吸、酶作用);机械作用(使嫩枝、叶片脱落);日晒、高温;雨淋。

加工调制方法1、物理加工:A机械加工:铡碎粉碎揉碎。

B热加工:蒸煮膨化高压蒸汽裂解C盐化:添加1%的食盐。

D其他:射线照射,生产上不适用2、化学处理(酸碱处理)方法:加入氢氧化钠、石灰水、液氨、尿素、氨水、盐酸、硫酸、磷酸、甲酸等氨化处理:生产中使用较多原理:有机物与氨发生氨解反应,形成铵盐,成为瘤胃微生物氮源,同时存在碱化作用效果:CP含量提高100-150%;纤维素降低10%;有机物消化率提高20%;提高适口性,增加采食量注意事项:氨源的选择:无水氨(液氨) 农用氨水尿素碳铵尿液;氨的用量;氨化时间(与温度有关);氨化饲料的使用:训饲放掉余氨霉烂的部分不能饲用注意补充其他养分。

3、生物学处理(微生物处理)青绿饲料一、营养特性1.含水分高,能值低。

2.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优。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尤其是赖氨酸含量高,蛋白质品质优于谷物籽实。

3.粗纤维含量较低。

幼嫩青绿饲料,粗纤维较少,木质素低,无氮浸出物较高。

生长延长,粗纤维含量增加,木质素增加4.维生素丰富:胡萝卜素高达50-80毫克/公斤,B族维生素、VitC、VitE、VitK丰富,缺乏维生素D、VB12。

5.矿物质含量高:干物质中,Ca一般为0.4%-0.8%, P约为0.2%-0.35%, 钙磷比例适宜,铁、铜、锰、锌较丰富青贮:青贮的原理:在密闭的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使饲料的pH下降、抑制、所有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存饲料,创造条件促使乳酸菌大量繁殖。

乳酸菌最重要的是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青贮过程:植物呼吸(好氧菌活动阶段)、乳酸菌发酵阶段、无菌过程(稳定阶段)青贮的关键技术:(1)厌氧,为乳酸菌提供生长繁殖的条件。

原料切短,装实压紧,密封良好。

(2)饲料中适宜的可溶性糖,2%左右为最低需要含糖量,PH4.2。

(3)适宜的水分含量:含水量50%-75%(4)添加剂的使用,酸化剂、酶制剂、尿素、氮化物。

能量饲料种类:(四种)谷物籽实谷物籽实加工副产物块根、块茎类油脂、糖蜜等谷物籽实(一)营养分布种皮: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糊粉层:粗蛋白质、NPN、维生素胚乳:淀粉、含部分单糖、二糖,蛋白质含量少胚:脂肪(达30%以上)、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特别是VE)(二)营养特点1. 无氮浸出物含量高,70%-80% DM 淀粉,82%-90% NFE,50%-60% DM2. 粗纤维含量低平均为2%-6%。

3. 蛋白质含量低,且品质差,平均在10%左右(7-13 % ),Lys和Met比较缺乏。

4. 粗脂肪含量低,2.5%,不饱和FA为主5.矿物质含量不平衡钙少(一般低于0.1%),而磷高(达0.3%-0.5%)但主要是植酸磷,利用率低,并可干扰其它矿物元素的利用。

6.维生素含量不平衡一般含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E较丰富,而维生素B2、维生素D和维生素A较缺乏。

谷物加工副产物营养共性:NFE含量少;CF含量高于籽实,9-14%;CP含量较高,12-15%;EE,13%左右,不饱和程度高,含有脂肪酶;Ash含量比原料高;Ca、P比例失调,Ca少P多;Vit中B族维生素丰富,特别是B1。

甘薯使用注意:滋生霉菌的甘薯含有黑芭霉酮毒素,对动物肝脏、呼吸道特别是气管有中毒作用,可能会引起肺水肿。

马铃薯,注意的问题:防止龙葵素中毒;各部位都含有龙葵素;未成熟、发芽、发青、腐烂的马铃薯中含量高。

添加油脂的目的(一)营养目的1.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2.脂肪具有额外热能效应,能够提高代谢能的利用率,提高净能量。

额外热能效应的可能原因:脂肪酸互补,脂肪酸差异大,增热效应大;提高饲粮非脂养分的利用率;提高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3、作为脂溶剂,促进色素、脂溶物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4.添加脂肪可缓减环境温度变化对动物造成的应激。

高温应激:保证摄入足够能量,减少体增热;冷应激:保证摄入足够能量。

5.添加富含必需脂肪酸的油脂以生产具保健作用的猪肉、禽肉和鸡蛋。

(鱼油:高不饱和脂肪酸:廿碳五烯酸(EPA),廿二碳六烯酸(DHA)作用:增强人的智力和免疫能力,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二)非营养性目的:1、减少粉尘2、改善饲料的外观,利于销售。

3、减少饲料机械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蛋白质饲料一、豆类常用种类:大豆、蚕豆和豌豆(一)共性1.蛋白质:A、含量:比谷物籽实高,20-50% B、种类:主要为球蛋白和清蛋白C、蛋白品质:优于谷类蛋白,赖氨酸(%CP)>6%,蛋白质利用率是谷类的1~3倍三种豆类的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2.粗脂肪:含量高,不同种类作物,含量变化大。

3.粗纤维:一般不高,与谷类籽实近似,故能值与中等能量饲料相似。

4.矿物质:与谷类近似,钙少磷多,磷主要是植酸磷。

5.维生素含量也与谷类相似,B族维生素较丰富,而维生素A、D较缺乏。

6.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影响饲喂价值。

大豆:营养特性:1)蛋白质:高,32-40%。

黑大豆>黄大豆,约高1~2个百分点。

品质:优,赖氨酸高达2%以上。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

黑大豆(EAA低,特别是蛋氨酸)2)粗纤维:不高,4%左右。

3)脂肪:高达17%以上,属高能高蛋白质饲料。

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约85%),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磷脂(卵磷脂、脑磷脂):约1.8%-3.2%黑大豆:粗纤维略高,而粗脂肪约低些。

因此,可利用能值低于大豆。

4)无氮浸出物:仅26% 左右,其中:蔗糖占27%、水苏糖16%、阿拉伯树胶18%、半乳聚糖22%、纤维18%。

低碳糖——水苏糖和棉籽糖5)粗灰分:与谷类籽实相似。

钙少磷多,且大部分是植酸磷,钙含量高于玉米。

微量元素中仅铁含量较高,特别是黑大豆,但变异很大。

抗营养因子:(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TI可引起生长抑制、胰腺肥大和胰腺增长,甚至产生腺瘤。

(2)大豆凝集素(SBA) (3)胃肠胀气因子(4)植酸(5)脲酶(6)大豆抗原(抗原种类:大豆球蛋白、α-伴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γ-伴大豆球蛋白大豆抗原与TI的毒害作用区别:①作用方式:大豆抗原导致肠道损伤②作用持续时间:短暂③作用对象的年龄:幼龄仔猪④加热不能破坏抗原活性加工方法对大豆饲喂价值的影响:加工的目的:1.破坏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 2.破坏细胞结构,使养分释放,提高养分利用率加工方法:焙炒或干加热、挤压、高压蒸煮、红外线加热、微波、膨化、蒸汽加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