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解释下列划线字。

(4分)(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2.郑人买履(8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4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3.蝂传(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

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地,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卒踬仆不能起()②苟能行()③又持取如故()④亦以病矣()⑤又不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其背甚涩,物积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2)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蓄其不积。

(3)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4)亦是哀夫!3.概括本文的中心大意。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处慎其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④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从《童趣》这故事中,你认为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5.《处慎其所》中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

(3分)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0分)不计人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朝中官员。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时人皆服其量。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3分)①计()②是()③佯()3.说说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3分)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0分)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3分)①去()②置()③箸()3.说说“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

(3分)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7.(1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2分)歆辄难之()()宁可以急相弃邪()携拯如初()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幸尚宽()王欲舍所携人()既已纳其自托()3.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4分)A 宁可以急相弃邪是以谓之“文”也B 王欲舍所携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传一乡秀才观之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歆辄难之4.翻译下列句子。

(4分)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5.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8.童趣沈复(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第(4)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的“树”指的是(3分)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9.盲人摸象(9分)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

”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①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②;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③;其触脚者言象“如臼”④;其触脊⑤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⑥,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③【杵(chǔ)】: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于舂(chōng)米等。

④【臼(jiù)】:用石或木制成的舂(chōng)米的器具。

⑤【脊】:这里指背部。

⑥【瓮(wèng)】: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4分)示:______ 以:________ 即:_________ 类: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2分)大王即唤众盲问之:“象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4.“盲人摸象”中的“盲人”真的是指“瞎子”吗?你能再举一个和“盲人摸象”意思相近的成语吗?(1分)10.文言文阅读(18分)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___________。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__,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作者是______朝著名文学家________,课文选自《________》(3分)2.补出横线上的内容。

(4分)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注音和解释。

(2分)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音: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2分)故:________ 以:________ 然:_________ 方:________5.与例句“拔山倒树而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6.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童趣》一文“趣”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分点概述。

这些表明童年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言文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