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曹冲智救库吏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

②自归:自首。

③县:同“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1)B(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分析】(1)A.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认为);B. 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被/看见);C. 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

故选B。

(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吏的罪责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B⑵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⑶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

【参考译文】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

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

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

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

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

”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

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

2.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师恻然曰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3)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解释不正确,其:代词,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

资:费用。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故答案为:⑴ C;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⑶示例: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梵天寺木塔》沈括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②相联如胠箧③。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④其精练。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②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③胠箧:打开的箱子。

④伏:同“服”,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②惟手熟尔:________③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④人履其板: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甲文中表明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 。

乙文中匠师认为塔晃动的原因是________ ,喻皓使塔不再晃动的方法为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完毕;走,踩踏(2)①(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于是。

“覆”:盖住。

“但”:只。

“布”:铺好。

“讫”:完毕,结束。

“钉”:用钉子钉。

(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中表明陈尧咨傲慢的语句可直接提取“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或“尔安敢轻吾射!”作为答案。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可直接提取“无他,但手熟尔”或“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作为答案。

乙文中匠师认为塔晃动的原因可提取“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作为答案。

喻皓使塔不再晃动的方法可提取“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作为答案。

(4)比较阅读。

可从两文在刻画人物方法的共同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从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都通过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如甲文用康肃反衬卖油翁,乙文用工匠师傅反衬喻皓。

故答案为:⑴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 ;完毕;走,踩踏⑵ ①(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