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外美史名词解释1、意大利学院派:1590年,意大利画家卡拉契兄弟创办了著名的波伦亚学院,旨在传承文艺复兴大师的传统,总结前人经验,培养年轻的美术家,并制定艺术法规,强调绘画标准, 避免样式主义和卡拉瓦乔的影响。

由于这种办学原则明显缺乏创新精神,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

故而题材较狭窄,多描绘宗教与神话,在技法上重素描轻色彩。

可是对以后的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折衷主义:这是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色。

主张绘画应有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格累乔的典雅与风韵、威尼斯画派的色彩等等。

这种企图培养新的艺术人才的办学思路与模式明显是综合了各家之长的折衷主义。

3、卡拉瓦乔主义:17世纪由于卡拉瓦乔在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吸引了相当多的敬慕者与追随者,他们的作品深受其艺术感染,无论是题材范围、画面明暗对比、人物写实手法等,多倾向于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风格,故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4、意大利地方画派:17世纪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坛除了最具影响的卡拉瓦乔之外,还有颇具实力的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地方画派和画家:如热那亚画派(代表人物是斯特劳斯)、曼图亚画派(以多菲奇为代表)、那不勒斯画派(萨·洛撒为代表),另外还有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和罗马画派等。

5、巴洛克艺术:17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罗马,曾弥漫于欧洲的天主教国家。

“巴洛克”这个派生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指不圆的珠子;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任意奇特、怪诞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这个带有贬意的称呼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理论家对这种艺术倾向的蔑视。

6、荷兰小画派:17世纪的荷兰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以外,还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

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装饰居室;第二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代表画家有:格拉尔德. 特鲍赫、皮特. 德. 霍赫、和加布里尔. 梅蒂绥等。

7、团体肖像画:17世纪的荷兰美术除了单幅肖像画外还盛行团体肖像(群像)画,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就会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的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

但是,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

代表作品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8、西班牙“黄金时代”: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美术人才辈出并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1560-1700)。

他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一是西班牙文学的有力影响(文学家塞万提斯和戏剧家维加);二是地方画派中现实主义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三是意大利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

这个时期西班牙绘画的艺术特点是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和民族精神。

代表画家有里韦拉、苏巴兰和委拉斯贵支。

9、“波德格涅斯”: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城流行的一种画风(即西班牙的卡拉瓦乔主义)。

波德格涅斯这一名词含有小酒店和小饭馆之意,由于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瞧不起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于是以嘲弄的口吻把这类作品通称为“波德格涅斯”的绘画。

委拉斯贵支就曾受到过这种画风的影响。

作品有《卖水的人》、《早餐》、《音乐师》等。

10、罗可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那种对岩洞、贝壳、钟乳石的模仿手法,被称为罗可可风格。

它从巴洛克艺术的背景中演变出来,同时又反对巴洛克的豪华壮观,既繁华纤秀、浮华做作、矫揉妩媚,又愉悦亲切、轻快优雅,可以说是巴洛克风格的弱化。

它开始出现在巴黎的贵族宫廷,迎合了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

代表性画家有华多、布歇、弗拉戈纳等。

11、埃连拉风格: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建筑、雕塑的埃连拉风格即埃斯柯里拉修道院的风格,因为他的建筑师是埃连拉,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种风格强调无装饰,所以也叫无花纹风格。

12、许立格风格: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西班牙的世俗建筑大都是许立格式的(建筑物和祭坛雕刻的装饰都很丰富)。

这种风格即西班牙的巴洛克风格。

也是由建筑家的名字所命名的。

13、板石风格: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的建筑都在追求巴洛克风格时,惟独加利西亚流行一种比较简洁、明快的板石风格。

这种风格虽也受巴洛克的影响,但是装饰性并不强。

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19世纪中叶,在法国诞生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即新现实主义。

艺术家主张只应该画自身感觉能及的东西,寻求画面的真实以及绘画材料本身的真实。

一方面反对在官方沙龙中提倡的平滑画法。

另一方面怀疑浪漫主义艺术提倡的主观想象力。

代表画家有库尔贝。

2.浪漫主义:19世纪在法国掀起的新的文艺思潮。

在题材上,艺术家倾向于中世纪或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题材;在造型方式和使用颜色的技法上使用了源自鲁本斯、洛可可的具有起伏感的表面和不对称程式。

画面通常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通过对剧烈运动感和强烈情感的强调来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代表画家有德拉克罗瓦。

3.新古典主义: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法国艺术也发生了变化。

艺术家通过理性和道德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代表高尚美德的形象复原并改造,由此追求崇高的道德目标,否定洛可可的轻浮和巴洛克的狂暴。

新古典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高尚的情操和线条的处理,反映了18世纪末启蒙运动的理想已经达到最高境界。

代表人物有大卫、安格尔。

4.《自由引导人民》: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

在画面中充分体现了画家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

画面绘制了自由女神出现在街垒上,率领起义者冲锋陷阵。

画面上充满了强烈的色彩和笔触通过五、六个人物却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效果。

5.《大宫女》: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安格尔的作品。

安格尔在其作品中追求理想美,在现实的人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变形。

拉长了人体比例,身体的曲线流动,不强调任何的笔触,十分典雅精美。

6.巴比松画派:法国的浪漫风景画派。

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影响,强调统一的色彩,以空间气氛效果来表达朦胧景象,对大自然作浪漫主义解释。

代表画家卢梭、柯罗。

7.印象派:19世界在法国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主张按艺术家的观察准确的描绘对自然界的观感。

主张户外写生,表现自然界微妙的色彩变化。

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注重载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

代表画家有莫奈、德加。

8.《拾穗者》:巴比松画派艺术家米勒的作品。

画面采用横构图,在四分之三的地平线上,如同纪念碑似的三个拾麦穗的农妇出现在旷野之上。

艺术家没有进行任何的美化,传达出一种质朴的平凡。

9.《马赛曲》19世纪法国雕塑家吕德为巴黎凯旋门所做的巨型浮雕,表现志愿军出发的场面。

雕塑采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手法。

10.《巴尔扎克纪念碑》: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

作品用了印象主义的雕塑手法,来表现作家的天赋的本性,选择了作家在灵感的召唤下,夜间披衣起床的情景。

人物全身都裹在宽大的睡袍中,以此强调毛发凌乱的头颅。

11.新印象派:19-20世纪,继印象派之后一个新的流派和思潮。

这一流派试图用光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近代光学证明一切物像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必须把不同的、纯色彩的点、块不经调和地并列在一起。

新印象主义根据色彩分割原理作画,故又叫“分割主义”。

具体敷色用点彩的方法,又叫“点彩派”。

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新印象主义有进了一步。

代表画家有修拉。

12.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

“后印象主义”画家曾经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的本质。

代表画家有凡·高、塞尚、雷东、劳特累克等人。

13.《奥尔兰的葬礼》: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品。

在这幅画中艺术家强调颜料本身的质感,并以此来模普通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东西,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心理。

14.野兽派:20世纪兴起的艺术流派。

受印象主义影响,主张使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强调色彩的表现力。

把颜色和颜色的描绘功能分开,使色彩抽象化,以建立一种抽象的色块形状和线条结构。

其代表人物有马蒂斯。

15.立体主义:产生于20世纪的艺术流派。

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在画面上轮廓、块面堆积。

否定从一个固定的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让多视角观察、理解的形诸画面,表现了一种时间的持续性。

代表画家有毕加索。

名词解释:1.野兽主义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美术流派。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其狂放随意、无拘无束的形式为保守者们所震惊,评论家路易.沃塞尔在这些粗野的作品中发现一件具有佛罗伦萨风格的小雕像,称其是“野兽群中的多纳太罗”,遂有“野兽”之绰号。

作为一种绘画潮流,野兽主义追随凡高、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道路,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德安、杜菲、弗拉芒克、卡莫昂等。

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发展出信念一致的理论,到1908年,松散的关系开始瓦解,野兽主义被立体主义所代替。

但在西方20世纪早期的美术运动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法则的重大叛逆,并为后来许多勇于探索的现代主义美术家打开一个突破口,因此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2.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名称的出现存在着一种偶然性。

1908年,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路易.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

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 (1910),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

参加立体主义社团活动的还有洛朗森﹑阿波利奈尔﹑萨尔蒙﹑雷纳尔﹑格里斯﹑莱热等。

立体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907—1909年的塞尚时期,即在几何形中寻找物体的结构美;1909—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即在破碎的结构中,依然保留光线的光感和某种空间感。

1912年到1914年的“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即不再从解剖、分析对象入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使艺术接近生活平凡的真实。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立体主义画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每个人按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

立体主义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大约从1907年到191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