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 更新时间:2018-03-25|来源:中经网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

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

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

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

”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

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

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

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

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

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

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

同时,因为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

“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农村许多文化资源还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效益不高的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整合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农村文化市场流通方式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村文化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

”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流通方式进行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

有的学者还认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

”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农村工艺品制作业发展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火爆,演艺文化业正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繁荣,这些领域正成为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成为农村主导文化产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农村网络、书报、影视、歌舞等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同时优势产业间产业关联性差,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之间本身相距甚远,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是现实发展中没有把它们的联系展现出来,例如农村工艺品制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就可以很好地结合与互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与生态旅游业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实际发展不太理想,没有实现较好耦合。

二、农村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的显著性: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该也必须以开发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这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

首先,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

“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

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

”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文化积淀是一个区域长期传承下来的,为当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地方戏曲、民间传统表演等深受农民欢迎。

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既面向农村,也面向城市,并且在现阶段主要是面向城市,城市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农村文化的新奇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将带来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

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前途广阔。

第三,现阶段,大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与城市相竞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条件。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以高科技、高水平人才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扎堆发展,他们宁肯在资本、土地价格都很高的大城市投资,也不愿到不少条件都很优惠的落后农村投资发展,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由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在农村不能得到的诸多利益,因此,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为出发点。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显著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差别巨大,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

因此,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名片。

区域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支撑,把文化的区域个性通过文化产业进一步彰显出来。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强化了区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陕西省安塞县,因为近年来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具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向市场,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

”“因此,特色文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品牌更加响亮,个性更加鲜明。

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虽然农村文化产业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都是因传统文化资源而成,没有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

例如园艺栽培、艺术品编织等不一定是依靠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可以依靠创意、技术,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在一部分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策划、指导下,形成特色鲜明、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性: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体化与农民收入增加三维促动<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整合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为实现目标任务,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