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和体质调理

中医养生和体质调理


气虚质
•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时气短懒语,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 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
•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病,病后康复缓慢。
•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性便秘等疾病。
• 饮食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鸭肉、百合、豆浆、银耳、木耳、梨等。少吃 狗肉、虾、韭菜、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
• 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锻炼时要控制 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药物可酌情服用六味地 黄丸者病灶处,将艾 和中药的有效成份作用 于人体穴位和病灶处, 直接刺激、抑制交感神 经,扩张血管,刺激血 液循环,
• 调整功能平衡,提高机 体免疫力的作用,温经 和络、行气活血、消淤 散结、调整经络、扶正 驱邪,达到治疗、保健 的效果。
• 男人灸大肠俞——去除大肚子

在看电视的同时,用一侧手掌的大鱼际(手掌上大拇指与
手腕间的突起处)揉按对侧脚底的涌泉穴,既有保健作用,还
能活动手脚。

此外,使用足部按摩器,或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
石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按腋窝,宁神宽心胸

腋窝是人们平时很少触及的部位,但这不
代表它就应该是个被忽视的角落。中医认为腋
• 2、刮腹部可以通便
• 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导致机体 吸收大量的毒素。患者可以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 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的现象, 应由下向上刮拭。

• 3、刮眼周可以明目
• 很多人都会做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 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起到更好的刺激作用。应先用 刮痧梳点按睛明穴(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约半分的地方),然后以 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 刮拭。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达到缓解 视疲劳的目的。
均有保健作用。还可以摩耳廓,以食指贴耳廓内层,拇指贴耳 廓外层,相对捏揉,直至发热,对腰部保健有一定好处。向下 拉耳垂,可先将耳垂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
微微发热即可。用食指、拇指提拉住耳廓,自内向外提拉,牵 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 疾病。
推脊椎,增强免疫力
• 4、刮颈部能舒筋活血
• 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起到舒筋活血, 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状态的效果。患者应选择三条路线,即从后发 际中点向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以及从后发际两个外角 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可 以起到疏风散邪的效果。
自我推拿养生
• 搓双耳,全身都受益
• 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 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从 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 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 进康复。
• 1、刮手脚可以起到行气通络的目的
• 女性经常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 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可以先用刮痧板 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 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10次,可以有效的 行气通络。
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 • 饮食宜清淡为原则,多吃葱、蒜、海藻、海带、海蜇、胖头鱼、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
少吃海参、肥肉及甜、粘、油腻的食物。 • 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药。
湿热质
•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 常见表现: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易生痤疮或疥疮,口苦或嘴里有异味,皮肤易瘙痒,大
• 老人灸天枢——清肠除三高
• 肠胃不好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 活质量。其中最主要的症状,主要原因是与老年人的相关机能退 化有关。很多老年人患有习惯性便秘,三高症,都是肠胃不好带 来的严重后果。
刮痧
•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 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
• 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 血流及淋巴液增快,
• 脊椎及其两侧,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 脉之一,督脉的行经之地,且有肝腧、肾 腧等重要经络通过,属阳经汇集之处。当 风、寒等外邪入侵时,阳经最易受到影响; 反之,护好后背,不受寒凉,身体则不易 感冒、患病,还有治疗劳损的效果。
• 平时可由家人帮助,从上到下,或从 下到上,来回推拿脊柱及两侧,可边捏边 向前推进,或拍打前进,每次5分钟即有疏 通经脉之效。还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或在背 部涂抹精油按摩,擦至皮肤温热潮红,对 抵抗感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有好处。 泡澡时,可以有意识地用热水泡泡后背, 同样能促进背部的血液循环,有助经络畅 通。
痛经、月经延后、闭经、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等疾病。
• 饮食上宜多吃容易“发”(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蒜、鳝鱼、韭菜、 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山楂等。
• 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及空气污染的环 境中锻炼。自行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 浴。药物可酌情服用金匮肾气丸等。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
• 体质:平和质
•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形体匀称健壮。 • 常见表现: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 适应能力: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 中医辨体描述:平时性格随和开朗,患病较少,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
中医养生与体质调理
目录
• 中医养生的概念 • 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 中医传统疗法养生 • 中医九种体质辨识与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的概念
•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 延年益寿。
•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 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 中医辨体描述:气虚体质易患感冒、疲劳综合症、肺不张、贫血、营养不良、 重症肌无力、胃下垂、直肠脱垂,神经性尿频,女性易患生殖脱垂等。
• 饮食宜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大麦、白扁豆、土豆、白薯、 红薯、山药等。少吃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
• 避免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可做一 些柔缓的运动。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以预防。
• 耳朵就像一个倒立在子宫中的胎儿,耳垂代表头眼部,耳 外缘为躯干及四肢,内侧是内脏器官。

揉按耳朵的不同部位,就能对其所对应的躯体或内脏器官,
起到保健作用。中医讲“肾开窍于耳”,因此,做好耳部保健,
对强肾效果更好。按摩耳朵应用力轻柔,通常以揪、揉、拉为
主,时间以5分钟为好,不要超过10分钟。
• 向上揪揪耳朵,可以调节和促进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有益 于增强体质;轻揉双耳并摩擦,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
言而喻。
• 隔两三天用热水泡泡脚,每次半小时,是非常简便易行的
一种保健方法,可以起到温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如 果能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气血运行的中药,效果会更好。 如将当归、红花、三七,川穹、丹参各少量包进纱布,做成中 药包,提前放入热水浸泡,约半小时后即可泡出药效,而后还 可加点白酒或醋。有失眠问题的人,特别推荐一试。
痰湿质
•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粘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 常见表现: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口粘或甜,舌苔白腻,脉滑。 •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 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 中医辨体描述:痰湿体质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肥胖症、代
揉小腹,有助健脾胃
• 肚脐是精气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医里的一 个重要穴位“神阙”。周围分别还有中脘、关元、 气海等穴,轻轻揉按,对调整人体气血、改善体内 脏腑功能都有好处。
• 而中医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方法,讲 究的就是在醒后、睡前分别揉按小腹周围,长期坚 持,可增加肠胃蠕动、增强脾胃功能。还可以在饭 后进行腹部按摩,将手心放在肚脐,采用逆时针和 顺时针交替的方法轻揉肚脐及四周,对消化有促进 作用。
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 对小腹进行适当的热敷也能达到保健效果。敷 时,可用略高于体温的热水袋或热毛巾,轻轻敷在 肚脐上,数分钟后取下,每天坚持敷1-2次。如果在
室外,可把温热的手放在肚脐附近热敷。
捏脚底,促进血循环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此处穴位较多,有成千上万
个末梢神经,与人体各个脏器的健康密切相关,其重要程度不
能力较强。
• 饮食应有节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 上,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阳虚质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 •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 中医辨体描述:阳虚体质易患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水肿、
损伤局部的血管和神经。二是弹拨,抬高一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