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企业对策

_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企业对策


缺点
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 方关系松散,注重短期效益。 合作的紧密程度比较松散,合作 时间不长,只是基于特定项目的 合作,研究目标单一,缺乏持续 创新的动力。
1.2 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
原来体制的条件下, 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各自的要 素占有优势, 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 为。 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合作开发模式、联合 攻关模式等,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见表 2。 1.3 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
由于在高校很难找到技术能力、管理 能力、 市场能力很强的科研人员,并 且技术价值观与企业有很大的差异 性,技术不一定能马上见到成效。
由于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尚未成熟, 导致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不明显。
1.5 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 共同培养符合企业
需要的人才,同时提升学生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满足企
表 3 国内产学研合作共建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共建重点实验室
共建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共建 经营 实体
企业 并购 高校 科技 公司 构建 股份 制企 业
共建科技园
企业与高校(科研 院所)形成合作委 员会
适用范围
主要针对基础性研究。 一般要求企业技术开发和 应用研究能力较强,有实力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共 同开展基础研究;而参与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则是 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高校或有实力的科研 院所。 高校或科研院所具备将成果实现工程化的优势, 企业具备技术衔接的能力及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企业其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与该中心具一致 性,同时积累技术成果产品化经验,加快成果市场 化和产业化。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科技公司转制,由企业 入股、购买;二是对高校科技公司先联盟再并购。 企业以上游研发成果为目标,购进中小型科技公 司及相关原创技术或产品,寻求进入新的产业领 域或市场。 大学或科研院所一般以其成熟的科技成果的知识 产权进行技术入股,或辅以适量的资本入股,与企 业合资组建新的科技或经济实体,实现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或高新技术产业化。 尤其适用于大 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 高校以技术入股或校企整体打包技术入股方式共 建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孵化项目,共 建技术创新团队与人员合作交流平台,优势互补。 通过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中心,吸引 社会投资,引进回国留学人员及智力资源,实现集 成创新。 采取学校与企业间互派联络员的方式,联络员与 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向企业提供学校的科研信 息及相应领域的发展前景,同时了解合作者研究 活动,寻找双方合作的项目。
G 企业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研 合作已初具规模,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均已取得 较好的成效,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优化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从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项 目 比 例 上 ,2006— 2010 年,G 企业的科技项目共 114 项,其中产学研合作项 目约占企业科技项目总数的 53%。 G 企业已与多家高校、 科研院所和科研企业开展了多项项目合作, 并建立起较
202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24 期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企业对策
金保锋, 沈光林, 林夏丹, 李 凌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45)
摘 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作用的增强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对国内产
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归类和总结,大致可分为传统模式、联合模式、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共建模式、教育模式等类型,各种产学研
缺点
企业的主导作用较强, 高校等易 受到企业的牵制。 合作时间、利益 分配、 风险分担等存在许多不确 定性,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受限于合作研究目标的明确单 一, 难以形成持续的合作动力和 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 不利于知 识的积累沉淀和合作的深入。
进入模式选择
适应性
动力机制 共同利益
科研院所
重组

人力
随着技术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复杂性的 日益加剧, 企业单靠自身内部的研发能力已难以跟上技 术进步的节奏。 寻求外部创新资源和合作,正成为企业增 强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 而企业主导的 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是当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 构建国家 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1]。 在寻求外部创新资源的过程中,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成 为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 20 世 纪 80 年代后,随着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意 义的增强以及产学研合作实践的深入, 产学研合作呈现 出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形态多元化、政府引导作用趋强 等特征。 在这种环境下,对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运行机 制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 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选择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表 1 国内产学研合作传统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技术转让
委托开发
适用范围
高校、 科研院所转让给企业的技术必须是 成熟的,技术成果能迅速市场化和产业化。 适用于企业研发资金充裕、 技术需求相对 明确,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基础较好、研究 实力较强的产学研合作
优点
有权责分明、容易操作,技术成果较为成熟, 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 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提出项目, 提供 全部资金,学校负责技术攻关。 研发专利归企 业所有,学校可将其用于教学。 企业可在自身 没有能力的条件下,实现技术创新;学校则通 过接受委托开发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收益。
由于各个参与方的视角和利益导向 具有差异性,难以协调好各参与主体 利益。
由于双方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科技 价值观等差异,即被并购企业的转型 问题。
(1)发 起 和 策 划 过 程 较 复 杂 ,发 起 需 要较多资金投入;(2) 需较多出资方 同 时 响 应 ,成 功 率 较 低 ; (3) 对 技 术 项 目本身要求较高。
203
表 2 国内产学研合作联合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合作开发
联合攻关
适用范围
企业面临需要尽快解决 的技术难题, 目标高、时 间紧, 技术开发难度大, 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强。 可能是市场自发行为,也 可能是政府引领行为,企 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都有 合作的意愿。
优点
从物质利益上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结成一体,解决了 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问题,充分发挥合作双方资源互补优 势和研发优势。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经营型的科技人才,提 高合作各方的创新能力。 结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强。 可充分调动合作各方力量, 集中对特定项目进行攻关,为 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在企业缺乏自己研发 团队或是能力严重不足时,使企业有效利用学术机构的研 究资源,使学术机构的研究更具明确的市场导向。
优点 该模式有助于为企业培养较强实践 能力、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是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 条重要途径, 由于限制条件较少推 广起来比较容易。 主要作用是科技开发并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推动教育 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缺点
该模式前期投入时间较长,企业获得投入 收益时间较久,若企业不能认识到该模式 对企业的后期效益,则不易大面积推广。
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或 是高校、科研院所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通过直接面向 企业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型经济实体(图 1)[5]。 其适用范围:(1)各类企业的发展有 需要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在要求, 有能力容纳科研单位 的技术力量和承担其财政支付的实力;(2) 进入企业的科 研机构, 要能够不断地为企业开发出市场上需要的新技 术。 其优点为有利于信息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产学研资 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 可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技术与资金的结合。 其缺点 为结合层次愈高,对结合的条件、能力和要求也愈高,也 会面临较多风险,存在诸多问题。
表 4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合作教育
继续工程 教育模式 工程研究 中心
适用范围
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研结 合 模式 产 出的 成果 是 “人”。 是 培 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 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发展 计划外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校 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选择有优势技术的学校或专业, 或以一个大学群为依托,实现集 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

共同需要
共识
物力

改革动力 环境压力
财力

技术

各自潜力
企业
信息
多方位
接受模
整合
式选择
图 1 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
1.4 共建模式 主要参与方通常建立了科研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
条件上相互依赖,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与运行体制,权、责、 利关系相对明确;在投资上,企业以资金、场地、设备、营 销等入股,高校、机构以科研成果,实验室及其设备、技术 或部分资金入股。 在风险承担上,它比委托开发和合作开 发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表 3);在利益分配上,合作各方 按投入比例分配,实现利益共享。 实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经营实体、共 建科技园以及形成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图 2)。
优点 企业参与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可 优先得到有关技术开发前沿和发 展动态, 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未来 技术发展战略。
有助于改善企业工程化综合条件 和优化技术队伍, 促进科技成果 的产业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使其更 符合企业、市场的需求,降低研发 成本,迅速推动技成果转化。
(1) 可在短时间内 筹 集 较 多 的 资 金;(2)企业组织结构和 监 督 机 制 较完善;(3)可在较大范 围 内 化 解 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高风险。
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 把高 校的高新成果、 高技术人才以及 社会上的资金、 生产能力结合起 来扩散到工业园中去, 实现高新 技术产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