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近年,区校一体化作为一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我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由点对面的模式成长为面对面的模式。
区校一体化作为一种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的资源集聚现象,有着特定的演化机理。
区校一体化只有嵌入本地网络,通过本地化过程,才能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标签:区枝一体化:互动: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产学研合作所展开的技术创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但由于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历史较短,如何突破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合作模式,建立多个企业与多个学校的区校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及在我国的实践(一)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区校一体化模式的产生源于作为产学研合作发源地的美国。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型大学周围。
从那时起,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建,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被人们称为“研究园区”或“工业同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
因此美国区校合作模式的发展也就源于美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利,类型:第一,大学科技同区与高校的合作模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1951年在特尔曼教授的倡议下,斯坦福大学于硅谷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此举将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校方的经费收人,更重要的是加快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促进了硅谷的崛起,我们也将这种模式称为“硅谷模式”。
第二,企业组建的高技术同区+高校的合作模式。
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
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围绕波士顿128号公路新建了上千家企业。
可以这样说,没有MIT,就不会有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由州政府主持组建的高科技园区+高校的合作模式。
如北卡罗来纳州由政府组建的“三角研究园区”与三所著名的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合作。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区校一体化合作模式中,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是美国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同区,是美国现代高技术工业的摇篮,今天它已成为世界各地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的标杆。
硅谷模式的成功一是源于不同层次知识的无障碍交流与扩散,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智力资本的价值。
其中,斯坦福大学等一批高校功不可没,斯坦福大学不仅成立了斯坦福研究院,而且举办了“荣誉合作项目”,课堂向当地公司开放,对工程师进行培训。
它们为硅谷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很多既拥有相关领域的技术转产权,又具有非凡的个人影响力的创业家。
二是源于与风险资本的紧密融合。
在硅谷,依托于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手段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联手推动着高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源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的需求是硅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硅谷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条件。
在硅谷建立之初,美国国防工业多次通过订单方式向硅谷提供联邦补贴,联邦政府多年的军事电子采购等都是硅谷发展的资金来源。
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政策,以鼓励硅谷创新。
而更为重要的是硅谷有一个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真正实现了区校一体化互动,即高校、科研院所和创业企业、风险企业以及风险投资公司之间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共赢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
上述三种类型的区校一体化合作模式在美国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尤其是硅谷模式,对我国区校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将中国的高新科技区域打造为“中国的硅谷”一时间成为举国之崇尚。
(二)我国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实践在我国,区校一体化中的区域除了有“高科技园区”的含义外,更多地体现为行政上的含义。
借鉴国外的经验,近几年我国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的区校一体化模式主要表现为:(1)点对面的模式。
这是区校一体化初期的表现模式,即一所高校与一区合作。
(2)而对面的模式。
随着点对面模式的成功开展,区校一体化向多个大学与区内多个企业的面对面合作的方向发展。
如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从最初的与武汉大学一家高校的合作现已发展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合作。
基于上述,我国的区校一体化模式是由多个大学与区内多个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的合作平台,将前者的学科优势和后者的产业优势相结合。
但是由于我国区校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校之间研发项目的合作、人力资源的培训,而忽视了本地网络的根植与构建,故而区校一体化本应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的大学的智力资源和园区的产业能量却没有释放出来。
二、区校一体化互动模型的构建区校一体化作为一种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的资源集聚现象,有着特定的演化机理。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知识要素(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投入,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并将其知识扩散到企业,企业进而进行技术的扩散、转化,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并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这是区校一体化互动的较为直观的演化过程,但内在的机理却难以展现出来。
因此,本文构建了区校一体化互动模型(如图l所示),以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互动关系体现为:(1)创业企业——风险企业。
当创业企业引入风险投资作为运营资本,并按照硅谷风险投资方式运作时,创业企业就演化为风险企业。
这种转化应该是我国创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创业企业由于一般资产较少、资信程度较低,因而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风险投资由于在培育创业企业能力方面较银行贷款更有优势,将会成为创业企业发展的首选,美国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2)高校、科研院所—创业企业/风险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是信息、技术的集散中心,是创业企业的“种子”来源。
高校、科研院所与创业企业的互动表现在知识、技术、人才、利益等各个方面,以学促研,以研促产,成功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反之,以产促学,以产促研+双方卡是建了产学研发展的自平衡机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增强回路,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系统。
二者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科技咨询、技术使用许可和成果转让、联合开发等方面。
从嵌入本地网络的强弱联系来说,三种方式呈现递进趋势。
科技资询,嵌入关系较弱。
虽然创新企业可以从科研机构获得较为系统的技术信息,但双方的合作时间并不稳定,合作并不密切。
不过这种弱联系可以为强联系的构建夯实基础。
技术使用许可和成果转让与科技咨询相比,虽然联系强度会稍大一些,但合作时间较短,创新企业仅仅获得了暂时的技术信息和成果,信息量有限,并没有将技术开发与产品市场化结合起来,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有限。
联合开发则属于较强联系,双方合作时间较长,风险和成本可以互担,创新企业更可以获得隐性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业企业/风险企业——科技产业同区。
科技产业园区是孵化器在我国的一种常见称谓。
科技部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训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家为宗旨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基础,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
我国科技产业同区的创建源于政府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视。
绝大多数科技产业园区由政府出资创办,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孵化器不仅能帮助创业企业节约用于搜寻、谈判、签约的大量交易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而且还能使得创业企业拥有一个网络,是一个有组织的网络关系,创业企业可以借助于孵化器所营造的全球化网络关系进行发展。
孵化器能将资本、技术等因素融合到一起,为创业企业嵌入区域创新网络提供支持。
(4)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公司。
风险投资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帮助与被帮助”的合作关系,具有“治理+管理”的双重意义。
青木昌彦认为风险投资公司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且还为其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
同时,风险投资公司的介入能为风险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网络资源的支持,推动风险企业嵌入本地网络。
企业的成长既需要包括专有技术、商标品牌、管理技能、营销体系、融资渠道和公司声誉等有形或无形资源,还要拥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风险企业由于自身初始条件的限制,其技术创新很难得到网络资源的支持,而风险投资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风险投资公司在与风险企业的互动过程中,利用其具有的经验、知识、声誉资本等各种资源,为风险企业提供网络资源的支持,能使风险企业逐步扩大交易对象的范围。
同时,风险投资公司的介入能为风险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网络资源的支持,推动风险企业嵌入本地网络。
(5)科技产业园区——风险投资公司。
孵化器是一种培育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的人工环境,风投公司是依靠专业的科学评估,通过向创新企业注入资本而获得收益的企业。
二者结合有着必然的趋势,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创业网络共享。
创新企业利用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专业经济性以及二者融合实现的范围经济性有效解决了面临的资本短缺和管理匮乏的问题。
因此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结合,是创新企业成功的捷径。
从国际上孵化器与风险投资互联的实践看,欧美发达国家多以市场为主导来推动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互联,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多采用以政府为主导来安排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国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融合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但可以适度借鉴。
我国政府在孵化器和风险投资融合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目的是通过示范和信号效应,使风险投资企业家树立信心,降低风险预期。
当时机成熟时,政府会及时退出,将主导作用让位于市场。
在我国,创新孵化与风险投资的互联多表现为外部的、有限的合作,即双方在组织上是各自独立的。
比较典型的代表为事业型的孵化器,它主要按照政府的目标培育企业。
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孵化器本身说,受益很小。
除此之外,有实力的孵化器为了拓展其业务空间,解决人孵企业资金问题,在其内部组建了投资公司。
这时的孵化器基本上以逐利为目的,所以为了规避风险,这种模式对于尚处于种子期的技术项目可能会不予孵化,从而会失去孵化功能。
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将业务拓展到孵化器领域,帮助处于概念阶段的创业企业或团队发展成真正的公司,获取高额的投资收益。
在我国,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更多地选择了自己投资创办孵化器,其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机制,致使风险投资公司对与现实中孵化器的合作没有足够的信心。
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公司在不断相互吸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相互参股,这种方式集中了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公司的优势,将孵化器的管理服务和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运作投向风险企业,达到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