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几点思考[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几点思考[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

作文教学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细,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大力鼓励学生作文创新
1.主题思想上创新
主题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本质的东西。

主题的创新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要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的单纯的主观认识,“发前人所未发”。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

在命题作文中,同一题目可以写成不同主题的文章,原因就在于对这个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同时,选择主题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修养、理想与前途、学习经验、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等;也可以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的本质和规律。

2.在选择材料上创新
选择材料的创新即选择新颖的,别人不注意的,或不了解的材料,且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为主题服务。

选择材料一定要避开“熟”,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俗套了的题材内容,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
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对文章的兴趣。

材料的创新是一篇好文章的鲜明特点,但并非任何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

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下笔的文章既避免了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3.在写作布局上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

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

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

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

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裨阖,挥洒自如。

4.在写作方法上创新
写作方法是指一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方法。

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

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也可以自创新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

二、以实践为教学主线,强化学生作文学习基础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以实践为教学主线,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感受实践、学习实践,将作文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打牢学
生作文学习基础,指导学生练好作文“基本功”。

在感受实践方面,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语文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实习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及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感受社会和大自然,积累语言,活跃思维,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增强并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作文社会题材来源,培养学生作文创作的动机和热情。

在学习实践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体验学习社会和生活,做社会实践的有心人。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源于生活实践。

就中学生来讲,中学生缺少的不是具体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学习和感悟。

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要开展专门的社会实践作文讨论会,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社会和实践情况的学习和感悟,用撰写作文、日记、体会等方式记录下来,通过对生活学习体会的点点滴滴,阐发对生活的认识,以文言志。

最终,通过实践的有效触动,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三、以情感为教学主导,引导学生积极作文创作
新语文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避免空话和套话,要求倡导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抒发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说真话、抒真情。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以情感教学为主导,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作文学习,以达到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抒发真情实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只有引导学生从
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写文章,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学习的真谛。

其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以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积极进行作文创作的动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善于借助学生情感波动来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观看的一部优秀影片,指导学生撰写评论;针对学生考试失利的感受,指导学生练习写作心得体会;针对学生喜欢的电脑游戏等,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说明文;等等。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中学生社会和人生阅历较浅的情况,善用联想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深化自身情感体验,创造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