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一模宝山作文讲析及范文(辩论还是保持沉默…)(6篇范文从60—68分)
原题回放: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类型:现象类言论型
话题词:辩论、沉默
题目侧重:“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其实提出人的认知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辩论或沉默的客观前提。
“总”字告诉我们即便经过辩论或沉默,人的观点立场也无法完全相同。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句总结强调了“辩论”与“沉默”二者的对立性,似乎只能二者取一,其实我们还可有第三种选择:有时辩之,有时沉默。
那么我们何时可辩?何时沉默?支撑这些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一.界定概念
1.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2.观点:①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
②专指政治观点,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③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3.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处在在某一地点位置看某一个事物事件问题等。
4.沉默:一言不发的沉寂,不再说话的。
沉默表示或默认,或无言的抗议,或无奈的选择;或懦弱的表现,或无争的自信,或避免被伤害。
二.辩论的原因、作用、意义。
1.材料明确:辩论可以统一认识。
辩论是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来参与公共思考和表达,通过辩论统一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社会共识,才能真正凝聚人心的知识。
2.理不辨不明,辩论是得到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
3.立场不等于真理,立场虽难以改变,也不应放弃对错误立场的斗争。
4.有时辩论不是为了形成统一认识,而是增进交流,辨明事理,去粗取菁,吐故纳新,从而认清自我,提升自我。
5.辩论是为了交换思想、沟通情感、碰撞思维,达到自我的反思与更深层次的领悟---辩论后获得的是日臻完善的自我。
6.通过辩论展开交流,融汇不同个体的思想,以此寻求更优于过往的思维体系,以及一个更为广博的生命气象。
三.辩论的原因、作用、意义。
1.材料明确:人的立场难以改变。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往往对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对许多人顽固的人,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
2.立场依靠辩论无法改变,需要实践和事实来改变;顽固的错误立场需要时间、需要失败来改变。
3.人的立场难以改变,辩论可以改变观点但也不起作用,所以沉默比辩论更合适。
4.丰富多彩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差异性、多元化,来自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观点与立场,这没必要强求一致。
生活只有保持多样性。
5.沉默有时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四.沉默与辩论的关系
1.沉默与辩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伴相生,相互融合,互相依存。
2.沉默、辩论都无关紧要,只要自己有胆量、有勇气、有智慧,坚信自己,总会有成就自我的一天。
3.不管是沉默还是辩论,都要想明白自己这么做是为己为人,于私于公,求真求利。
4.一味企图说服的固执的辩论是强词夺理以炫己智,协商沟通的辩论是胸襟开阔以求真知。
五.我们应有的做发。
1.“辩论”,不等于“诡辩”,不仅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且要在辩论中,融入理性、真诚、责任担当。
2.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
3.辩论中,我们不囿于自己的观点,放开眼界,向对方寻找正误。
在不断向外探索时向内审视,要在看见对方优点时看到自己的缺点。
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认知。
4.辩论中我们要谨记“求同存异”。
5.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辩论”。
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平时多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
8.辩论和沉默都要是具体情况,相机而行。
六.优秀标题
于无声处听惊雷;辩则求精,不辩容他;和而不同;
追求自由之思想;该辩则辩,该默则默;
七.素材积累
1.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罗素《西方哲学史》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
3.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
4.树高蝉声细,山高语音低。
水深流去远,贵人话语迟。
---孔子
范文
1.辩则求精,不辩容他(68)
①生活多彩、思维多元,因而人们的观点和立场也就多种多样。
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追求以辩而统一认知,有人则选择不辩以清净避世。
我却认为,应取两者之中庸平衡之点,于辩中求精求新,于不辩中包容多元。
(概述材料,简析材料,明确论点)
②面对相异的声音,有人总持“与我何事”的态度,认为即使辩了也无用,不如不辩。
可是,这样的不辩,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更是人对自身话语权的放弃以及对人类共同责任的懈怠。
法西斯思想刚露苗头之时,本是极易打压的,正是英法纵容的绥靖政策,助长了错误观点的火焰,隐忍的沉默最终酿成人类历史刻骨铭心的惨痛。
可见,面对错误的观点、歪斜的立场,我们不能不辩。
辩,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阐述辩的作用之一)
③“理越辩越明”,辩对于错误的观点有助其改正之功,对于正确的观点也有着推进其发展的助力。
“辩论”即思想上的交流,倘若无人辩论,人人持自己的观点,关进自己的象牙塔中,必然造成人情冷漠、社会瓦解。
而懂得辩论,不仅使人际稳固、社会和谐,更能使每个观点之间取长补短,开辟新的境界。
新文化运动始于中国社会新旧交接的转型时期,胡适一派唯新文化是尊,与梁漱溟等人坚持传统文化的观点常常冲突。
在多次辩论后,更全面更客观的中西调和论诞生了,成为人们至今普遍接受的思想。
可见,“辩”使人们深入观点,补全认识。
进一步揭开生活的内核,探清人生的真理(阐明辩的作用之二)。
④当然,辩论虽好,却不能逼着他人与自己观点相同。
纵观古今,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囚禁人们思想的统一暴政,最终都被文化强大的再生力量推翻。
更何况,面对人生,虽观点与立场相异,但只要是正确的,便不分高下。
面对壮志难酬、不被赏识,辛弃疾“把栏杆拍遍”,苦诉衷肠;柳永则“浅斟低唱”、抛下浮名。
壮志凌云,宁静悠远,皆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但他们不分贵贱,彼此交织,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尊重多元文化,欣赏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只有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辩证的,人生才是有层次的,文化才是有底蕴的,时代才是有精神的。
(阐明我们的做法:辩要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⑤面对不同的文化,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面对不同的观点、立场也是如此。
以辩来维护真理的尊严,驳去荒谬之论,迈进真理之门;以不辩包容差异,美他人之美,催生多元之花。
(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追求自由之思想(68)
①观点与立场看来相似,却似乎不能被归结为同一事物。
立场代表人所处的位置,社会位置、精神位置、情感位置各不相同。
观点则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看法,赞同、反对、中立。
观点与立场结合,形成了个体对于世界源初印象与基本看法。
不同立场的人可能有相同的观点,相同立场的人可能也有不同的观点。
辩论由此而生。
(由材料导入,界定立场和观点两概念,并简析两者关系)
②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
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在同一起点、同一辩论场上激辩,思维碰撞下真理的火花因此闪现。
观点的交融互补,这就是辩论的意义。
(阐述辩论的意义)
③而立场相对于观点,极难改变。
长久的社会培养、精神熏陶下,立场基本定形,而改变无疑涉及许多利益纠纷。
白费口舌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似乎更加明智。
(阐明沉默的意义)
④那么辩论与沉默究竟孰轻孰重?似乎也不可一概而论。
(以设问引入更深层的阐述)
⑤我们曾经格外向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是一个生产力飞跃的时代,也是思想自由的时期。
个人的观点都得以被大家听见,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