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肌理》教学课例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贺卿教材简析:《感觉肌理》这课出自辽海版第八册第5课,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现出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引导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本课的设置是为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发现和体验纹理呈现的美感,运用各种方法留下肌理的这些过程,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
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和多种形式呈现肌理,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和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本课属于“选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有效目的的达成。
选择肌理为探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参用书中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心去寻找自然界中的肌理,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难点是肌理效果的表现与应用。
参考本课的重难点,我选用活动进行教学,设置了3个活动:1、感知并了解肌理;2、制造肌理;3、肌理的创意表现。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通过实物与多媒体的资源结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赏析作品,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佳作来。
3、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及探究美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学习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肌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收获是很大的。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肌理,力求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学习流程:一、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请同学们将桌上的工具材料摆放整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无须教师督导,完全能按PPT所出示的依次摆放好学习用具。
】二、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触摸实物,感受触摸的感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些宝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谁来试试,摸摸看什么感觉,猜一猜它会是什么?”2、加以引导,导出肌理的概念。
“同学们的触觉十分敏感,摸出的东西都准确。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这些独特的纹理,这就是肌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觉肌理的魅力。
”3、板书课题,引入《感觉肌理》。
4、明确目标,强调学习的重点。
【以游戏——触摸宝物介入,我预先准备了对比强烈的两个物体,粗糙的玉米和光滑的玻璃杯,通过手的触摸,然后说出感觉,最后猜是什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肌理,这种以游戏的方式开课,增长了孩子们的兴趣,为本次授课做好充分的铺垫。
】三、引导学习,引导发现1、欣赏书本的图片,理解肌理的概念。
肌理:不同物质表面的纹理。
2、区分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
人工肌理:对自然肌理的模仿、加工、创造。
3、肌理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有趣的肌理现象。
【美术课一般以学习绘画和手工剪贴为主,对基本的线、形、颜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纹理、肌理的概念可以说学生掌握稍逊色一些,这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概念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是:让同学们对肌理的概念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进入课本,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去了解肌理,再进一步深入讲解肌理的概念,让学生更加通俗易懂。
注重讲了肌理的排列、组织、构造的不同,给人带来的粗糙、光滑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自己对肌理一词进行定义,使学生更直观的明白什么是肌理。
紧接着再次回到书本,你发现了什么?导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概念,学生们自己总结的很好,通过对肌理的认知,在回到生活中去寻找肌理的现象,也检测了学生对肌理的理解。
】四、展示交流,融错化疑1、学习书本上的表现方法,怎样可以把肌理留在画面上呢?总结:画、印、拼贴、染。
2、走进大师的世界,欣赏大师创作肌理的视频。
3、小组实验探究更多呈现肌理的办法。
师小结:拓印、浸染、拼贴、绘画、喷洒、刮刻、自流等。
4、教师示范,导出——添画。
5、欣赏作品,获得创作灵感,强调作品的完整性。
【这一环节的教学完全是顺势而导,运用提问的手法,抛砖引玉,把难点分成几步:先学习书本和欣赏大师留下肌理的方法;然后结合自身材料实验探究留下肌理的方式,学生们都能一定程度的呈现肌理。
通过层层击破,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的淋淋尽致,为了突破难点——创作一幅有趣的肌理作品,加入了教师示范环节,把原本随意之作通过创作、添画的形式变得更加完整,最后在欣赏一组完整的肌理创作作品,较好的攻克了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综合提升1、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加工创作作品。
2、学生自评作品(可从色彩、表现形式、创作方法上去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对于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素养,能更好的运用美术语言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于创作方式我没有去设定,让学生自由的去“玩”,作为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而是创设更好的环境,去释放学生的天性,这样呈现的作品的方式才会多样化,更好的开启了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评价方式,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六、整理反思,拓展延伸今天大家认识了不同物质的肌理,感受到了肌理的美,肌理让我们的世界变的如此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瞧,人类把肌理运用到了盲道的设计上,看来肌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希望大家把我们在美术课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的独特作用。
而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美术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将审美情感与道德认知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的美术教育观念,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把美术课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所以在拓展环节,授课人渗入了德育教育、实用功能的展现。
】课堂实录片段一: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些宝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谁来试试,摸摸看什么感觉,猜一猜它会是什么?”生1:“有点硬、颗粒排列,很粗糙,是玉米。
”师:“拿出来瞧瞧,是玉米!你摸得真准,送给你了,还有谁想试试?”生2:“非常硬、很光滑,可能是水杯。
”师:“拿出来看看,同学们,他摸对了吗?”生(全体):“对了!”师:“送给你了。
”生(全体):“我来、我来、我也要摸摸看……”师:“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千万不要失望,接下来老师还有更多的惊喜送给大家。
同学们的触觉十分的灵敏,摸得东西都准确,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这些独特的纹理,这就是肌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觉肌理的魅力。
”(出示本次授课的课题。
)片段二:师:“说到肌理的奇妙,是因为它千姿百态的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寻找它吧,请同学们翻到书本12页,你最喜欢哪张?为什么?”生1:“我最喜欢第四幅,它色彩鲜艳,十分好看。
”师:“你对色彩十分敏感,它的颜色吸引了你,还有什么吗?”生1:“它很有秩序,我感觉很柔软。
”师:“它的排列呈线性,一组一组的,很有秩序。
”生2:“我比较喜欢第六幅,因为它上面的形状都是菱形的,大小不一,很奇怪。
”师:“它的纹理呈大小不一的点进行排列,给人感觉很有节奏。
”生3:“我最喜欢第五幅,它摸上去一定是凹凸不平,不舒服的。
”师:“你说的真好,它的纹理成不一样的块面排列的,富有变化。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它们的纹理排列方式各不一样,有的是点、有的是线、有的是面,什么是肌理呢?说说你对肌理的理解。
”生4:“我觉得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样,凹凸不平的。
”师:“概括的真准,还有谁来说说?”生5:“我认为肌理就是通过双手触摸表面,辨认它是什么,这就是肌理。
”师:“正如大家所说,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感觉到,还可以通过眼睛的观察同样感知到,这就是视觉肌理。
”片段三:师:“肌理无处不在,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这样有趣的肌理现象?”生1:“我家的沙发是凹凸不平的,电视屏幕是光滑的。
”生2:“树叶的反面是粗糙的、凹凸不平的,正面相对来说是光滑的。
”生3:“我们穿的衣服,材质不同,摸出的肌理感觉也不同,有的很柔软,有的很光滑。
”……片段四:师:“老师发现你们的方法都不一样,下面我来采访一下,这个小组请展示出你们的作品,你们小组是用了什么方法?”生1:“树叶拓印。
”师:“在印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吗?”生1:“不能把笔弄脏,印的过程中要注意水分的掌握。
”生2:“我们小组是用吸管吹出来的,让颜料自然流动。
”师:“吹出来的感觉非常奇妙,老师对这幅作品非常感兴趣,忍不住想动动手,下面感觉有点空,老师准备在下面画个娃娃,让这吹出来线条变成多彩的头发。
相对原来那幅画,你们发现有什么的变化?”生3:“比原来画面更饱满了、更漂亮了。
”师:“通过加工,让画面变漂亮,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让画面变漂亮了?”生4:“添画了娃娃。
”师:“对,添画的形式,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我们在呈现肌理作品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使画面变得更加完整、有趣。
”教学反思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倡: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不是把美术看作技艺的传承,而是力图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想象创造,放飞想象的翅膀。
本课的设计完全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即“感知→思维→知识→技能”。
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的方式,吸引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合作性探究、创造性地想象表达自身情感。
教学中的亮点:1、充分发掘和开启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通过看书和看老师制作肌理的方法,自学就可以找到肌理的制作方法,而不是由授课的讲解应怎样去制作肌理,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2、充分引导和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前授课人给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怎样将肌理留在画面上,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了吹、刮、滴染、磨印等方法,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再来体验:水分的多少、颜色的浓度、纸张的不同等等,并且把体验到的成果与小组人员磋商,再把意见、建议反馈到全班,这种方式的教学是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发现、交流和创作的一种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相对于老师枯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及老师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