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的康复治疗

脑瘫的康复治疗

儿童脑瘫的 综合康复治疗
福州儿童医院脑瘫科
脑性瘫痪
由发生于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 月内的各种静止性脑损害,造成的 一组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 综合征。
发生率:2‰(1~9‰)
William John Little(1810 – 1894)
•英国皇家国立骨科医院 的创始人。 •首先描述了生后窒息与 脑性瘫痪的关系。
屈肌回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 reflex) ——混淆反射(confusion reflex)
肌张力分级(Ashworth 1964)
1级:正常 2级:轻度增高,折刀征阳性 3级:增高,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4级:明显增高,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5级:强直
Bohannon和Smith进行了修订(1987)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 OT) 语言矫治(speech therapy ST)
中医疗法: 汤剂、针灸、穴位封闭、物理疗法 运动疗法(体育疗法) 药物:苯酚、肉毒毒素、脑活素、安定 器具:支具、轮椅、助行器、自助具 外科手术:骨科、神经科
治疗手段
中医手段 西医手段 综合治疗组合手段 家庭与社会参与手段
三肢瘫(triplegia) 双重偏瘫
四肢瘫(quadriplegia)
全身受累(total involvement)
(扭转性痉挛—α痉挛除外)
偏瘫
截瘫 全身受累
临床表现 (1)
病史
孕产史(早产、先兆流产、低体重儿、宫内窘迫、
生后窒息等)
发育史(动作、语言、智力发育迟缓 ) 主症发展史(痉挛演变、功能演变、…) 伴随症状(智力缺陷、构音障碍、流涎、…) 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 ,ADL ) 家族史(类似病例以资鉴别)
进食、如厕、更衣、入浴 … 行动方式(mobility):室内/室外行走、使用
助行器械、使用专用/标准设施、出行方式 … 行走能力:独立/介助/强化介助
(physiological walker)行走
治疗方法 —— 系统康复
预防和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心理、社会) 功能训练:运动康复(physicaltherapy PT)
病理分型
痉挛型(spasiticity type) 60-70%
手足徐动型(athetosis type) 25%
共济失调型(ataxia type)
5%
混合型(mixed type)
10%
弛缓型(dystonia type)
痉挛(spasiticity)
速度(力量)依赖--被动活动关节时来自肌肉的 阻力与速度(力量)成正比
国角(popliteal angle) -- 国绳肌挛缩
查体要点
反复检查,鉴别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同条件下检查(清醒、睡眠、安静、
兴奋) 不同检查者进行检查
诊断:
三要素:
发病诱因 静止性运动发育迟缓史 椎体束征或椎体外系征阳性
诊断:
伴随症状:
斜视、流涎、姿势异常 智力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视觉障碍 颅脑CT的表现 肌电图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伴有周围神经传
股直肌挛缩(Ely 征)
哪一个准确?
托马斯征(Thomas’ Sign)
——屈髋挛缩
• 骨盆跨于诊查台边缘
• 一手置于髂后上棘 • 另一手缓慢后伸髋关节 • 测量骨盆开始移动时股
骨与台面所成之角度
俯卧位髋关节屈曲挛缩检查(Staheli 1977)
膝关节固定屈曲的角度 • 仰卧 • 屈髋90° • 被动伸膝至受阻
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椎体外系征或椎体束征阳 性
痉挛性偏瘫
痉挛性截瘫
痉挛性截瘫的步态
坐姿
椅坐位
长坐位
折刀征(clasp-knife sign) —— 痉挛
铅管征
(lead pipe sign)
齿轮征
(cog-wheel sign)
屈髋、屈膝各90° 抗阻力屈髋,同时出 现自发踝背伸为阳性。
中医手段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先天不足
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 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 弱,肝血肾精不充,经脉失养而痿弱, 以至瘫痪
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标本兼顾,补 益肝肾,醒脑开智益神,兼以活血化淤, 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
病因
三大诱因: 低体重儿
生后窒息 核黄疸
病 因(1)
产前
近亲双亲 病毒感染 化学物质 放射损害 妊娠中毒 酒精中毒 吸毒 先兆流产
外伤
病 因(2)
产中
早产 难产 宫内缺氧 生后窒息 脐带绕颈 前置胎盘
脑出血
病 因(3)
产后
核黄疸 破伤风 外伤 感染 中毒性脑病 脑炎 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2)
体征
姿势(卧、坐、站、走、跑)异常
症状演变:四肢肌张力增高或波动性增强 或低下、肌力正常或减弱、尖足、剪式步 态、肌腱挛缩、关节活动受限,智力缺陷、 构音障碍、视觉障碍(皮质盲)、斜视、 听力障碍、流涎等
体征
关节(挛缩、稳定性) 力量(肌力、控制能力)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病理反射) 特殊体征(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僵(强)直(rigidity)
时间依赖--被动活动关节时来自肌肉 的阻力自始至终存在
手足徐动(ath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sis)
典型手指不自主动作 —— 指痉症
共济失调 (ataxia)
典型宽横距步态
临床分型
单瘫(monoplegia)
截瘫(diplegia)
双侧瘫
偏瘫(hemiplegia)
导速度减慢 共济失调型及手足徐动型脑瘫儿可伴有肌损害
诊断
诊断
脑性瘫痪 痉挛性截瘫
脑性瘫痪 跟腱挛缩
治疗
SPR 跟腱延长
自然转归
至2岁可以独立稳坐,可独立行走。 2~4岁才可稳坐,半数可站立或行走
(Paine)。 痉挛型偏瘫患儿至21个月才会行走;多数
脑瘫患儿至7岁方可熟练行走(Bleck)。 至6岁仍可引出原始反射,提示大脑发育
不良,难有行走能力。
治疗
•治疗目的:
•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抑制异常及原 始的姿势反射,引出正常的生理反射, 促进运动发育 •矫正现存畸形、预防继发畸形,生活 自理、回归社会
疗效的评估
交流能力:语言、阅读、写作 … 日常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