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逐渐提高。
第五节 小儿脑瘫的诊断评估
早期诊断,准确的评价是使脑性瘫儿得到 理想的康复,有效的进行疗育的关键。因为婴儿 期脑发育快,新生儿脑重340—400克,6个月约 800克,三岁以前发育最快(60%),越早可塑 性越大,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康复治疗,否则将失 去最佳的脑功能恢复时机。健康儿的运动发育与 脑发育同步,新生儿是以原始反射形式、脊髓反 射形式支配运动。中脑以下中枢控制的运动为不 随意运动,只有成熟的脑部——大脑调节低级中 枢才能产生随意运动。所以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不仅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发展 还能使患 儿获得正常运动功能达到正常化。
四肢均受累,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 则较重。
4、三肢瘫:
三个肢体同时受累,可见双上肢、单 下肢,亦可见于双下肢、单上肢
5、截瘫型:
只有双下肢受累,双上肢基本正常。
6、偏瘫型:
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多见上肢较重。
7、单瘫型:
单个肢体受累,此型少见。
三、按病情程度分:
1、轻度:生活基本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但需一定
出生后3个月:抬头开始部分翻身 出生后6个月:能翻身,开始坐 出生后7个月:能坐稳,开始爬 出生后8个月:爬行熟练 出生后10个月:会站住 出生后12个月:会走 出生后13个月:独自行走很好,会拾起东西 出生后18个月:会倒退步行
2岁:会上台阶,会踢球 2岁半:会单腿站,跳跃 3岁:跳跃,蹬车 4岁:单腿跳 5岁:沿直线走 6岁:脚跟对着脚尖退走,单足站立10
第一节 脑瘫的定义或概念
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以 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 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 视、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等多种障碍。
第二节 脑瘫的发生
原因
脑瘫发生原因较复杂,约有80%以上的病儿可追查 出较明显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发病原因尚不 清楚.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
3、共济失调型
少见,约占脑瘫儿的5%左右。主要病变 在小脑或大脑。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偏低, 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 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病理反射阴性,亦伴 有构音障碍。
4、弛缓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膝反射可引出或
亢进,一般多见于婴儿时期。
5、强直型:
肌张力高,运动阻力增大,有“铅管样” 强直。
一、脑瘫儿早期诊断及临床体征
只有早期发现才能做到早期治疗。理由是:① 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在三岁前最快,早期脑的可塑 性最大。②“波依他”认为生后2周即可能诊断 脑性瘫痪,生后6个月做出诊断治疗效果最佳。 他报道207名脑瘫儿,199名(96.1%)通过康 复得到正常化。③性格形成主要在学龄前,特别 是教育、心理、身体的康复应越早越好。④日本 对大阪某区新生儿运用“波依他”法进行了5年 以上长期脑瘫筛查防治,发病率降至0.07 ‰。 为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近年来脑瘫研究的重 点。
• 6、震颤型:
•
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
震颤。
• 7、混合型:
•
有2种或2种以上各类型的特点。常见
于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相结合者。
二、按瘫痪部位分:
1、四肢瘫 : 双上、下肢与躯干均受累,上、下肢
程度类似。
2、双重性偏瘫:
四肢同时受累,但双上肢重,有时左 右侧严重程度也不一致。
3、双瘫:
根据脑组织的损伤的时间先后次序大致可划分为三 个期:
①出生前(胎孕期):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风 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受放射线照射、一氧化碳 、有机汞中毒、孕妇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盘异 常等。
注:胎儿脑在妊娠期前三、四个月内发育最快,这个 期间若受损害,比妊娠后期为重,病变残留程度不仅 严重而且范围也广泛。
②围产期(胎产期):各种因素所致脑损伤、脑缺
氧、早产儿、低体重儿、过期分娩、小儿心肺异常、呼
吸障碍、小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③新生儿期(出生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头 颅外伤、呼吸障碍、持续性惊厥、脑血管障碍——急性 小儿偏瘫等。
临床表现
小儿脑瘫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痉 挛型与非痉挛型两大类。美国脑性瘫痪协会(AACP)则以运 动症状为主体进行分类。我国1988年在佳木斯市召开的首届 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也是参考此类标准而制定 的。
第三节 小儿脑瘫(CP)康复
天津市残疾人康复协会 原宽立
绪论
小儿脑瘫是儿童常见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无论是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的发生率,发达国家患病率 2‰~3‰.
国内最新资料显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0~6岁肢体残疾儿童43.4万,综合残疾儿 童32.4万,肢体残疾中第一位是脑瘫,占 36.86%。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
残疾儿童现患率1.32%,其中肢体残疾占五 类残疾中的24.69%,综合残疾占23.2%,合 计约47.89%。
我 国2001年流行病学调查,脑瘫儿童的发病 率为1.92‰,按每年我国有2000万新生儿 出生计算,每年新增脑瘫患儿40000例以 上。为此,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 要原因,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 若不能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康复治 疗与训练,将会导致小儿终身残疾,给家 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和压力。
的扶助。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胎第儿四期:节母亲正感到常胎小动儿便主是胎要儿大最运初动的运动
形式
发育程序
新生儿:运动无规律,不协调(由于新生儿
的大脑皮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不成熟,传导路线及神经纤
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大脑
皮层的功能逐渐健全,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
,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的运动和技巧。)
一、按临床特点分为: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脑瘫的70%,主要病变在锥体系,主要表现为
肌肉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并由此导致身体长期处于异常姿势, 使患儿活动困难,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拆刀样”痉挛,腱 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此型智力多受影响。
2、手足徐动型
较常见,约占脑瘫25%左右。主要为锥体外系,基底 核损害,其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在过高或过低之间波动 。运动志愿与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阴 性,多伴有构音障碍。
秒,能抓、蹦、跳、踢球。
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由上而下、由近 及远、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协调到随意的过程。如先抬头而后会坐 、站、走。四肢的生长及功能发育先近端后 远端,先会粗大动作再会精细动作。年龄越 小增长越快,运动能力的发育一般都随着大 脑皮层传导通路及神经纤维髓鞘的发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