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结题报告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课题研究报告:《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主持人:沈明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一)课题总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
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
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
(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
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
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
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
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
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的适合于默读,但读到喜爱处、读到动情处,可以出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阅读报纸可以浏览,查找资料时可以跳读。
(3)、读的训练保证全体学生的参加,使人人会读、愿读,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
因此,应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1、故事引趣,爱上阅读?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经常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吊足学生胃口,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
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自然就热爱读书了。
从听故事到孩子自发阅读,从让孩子大声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设疑激趣,促进阅读。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觉得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接着说,兔子输了,他很不服气,就提出再来比一次,可是第二次他又输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异想天开,众说纷纭,精彩纷呈!又如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老鼠那么小,还怕猫,怎么会排在第一位的呢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我就发给在图书室借的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学生就饶有兴趣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美妙的传说和自然知识。
带着趣味和探求欲望去读书,收获体验,就会让学生渐渐地爱上读书。
3、表演生趣,乐于阅读。
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如:有一次,我们刚学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让一个学生演狐狸,另一个学生演老虎,其他的学生演小动物的情景。
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演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意犹未尽,在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中,孩子们也尝到了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
形式变换,学生乐意,收获也很丰富。
(三)、课内外结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连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与学生家长达成共识,每天留出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的时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形式可为三种:(1)---由孩子大声朗读给家长听,(2)---由家长大声朗读给孩子听,(3)---家长和孩子一起读。
每周评出“阅读明星”。
这一做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
有时在课后,推荐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除了经典的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王子》,还有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拼音版的《芦花鞋》《我家姐姐花一朵》《我的儿子叫皮卡》等,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四)、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没有有力的督促,容易半途而废。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 把课内外阅读引向更高层次,我每学期在班级要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交流、评比。
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及时地鼓励和一定的奖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 就会主动地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每次,在学习新授课之前,孩子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提前预习课文,良好的自主阅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内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1、及时鼓励阅读。
为让学生多看书,我在教室内贴一棵“智慧树”, 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智慧果”。
凡是学生看过一本书, 就让其在一个“智慧果”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书名贴在“智慧树”上, 比一比谁的“智慧果”最多!为了防止学生流于形式,要求学生在贴“果”之前要将所看书在班级读书会上讲给大家听,学生贴着“智慧果”自我评价, 谁的“智慧果”最多,谁就能得到“小博士”的美称。
得到“读书小博士”美称的同学期末就可以获得老师精心为他挑选的一本彩绘本故事书。
这样, 一方面以激励爱书者再接再厉, 另一方面也鼓励其他孩子你追我赶, 争当“小博士”。
2、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阅读课、班会课,开展“猜谜语”、“课外知识问答”、“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展示作品,体验快乐。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定为“书海拾贝”展出学生摘录的好词语、好句子、读后感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内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这样,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活动中,我都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适当指导,为学生表现机会搭建平台,在成功表现中增强自信,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内外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五)、营造读书环境,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环境育人,如果没有丰富的适合学生口味的书刊,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空间,不进行有效的组织,低年级学生是难以形成班级读书气候的。
因此,我在班中开辟图书角,除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外,更多的是组织学生把家里喜欢的新书、好书带进来分享。
学生带来的书多以童话、寓言、民间神话故事、小百科知识为主,配有注音,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比图书室的书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
这样一人带上一两本,每人可读几十本,轮流更新,图书角库存始终充盈。
有了书还要让学生走进书,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参观,让书库的魅力吸引学生灵动的心。
在每日中午较长的午休时间中利用一小时组织学生借阅图书角的课外书,学生轻松愉快,读得有滋有味,适时组织交流活动,让教室书香浸染每个学生幼小的心灵。
日积月累,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多;天长日久,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研究期间本人完成了四篇读书笔记,并因学生们多读了好多课外读物。
因此根据研究的情况撰写了一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人认真进行了实践、总结。
(1)、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学年来,通过实践研究, 大多数学生对读书有兴趣,有信心。
一个读书、爱书的氛围已在初步形成。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本人在对学生专心阅读、阅读积累、广泛阅读等方面进行了养成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每名学生都有至少厚厚两本的摘抄记录,学生积累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从好词佳句到优秀句段,从古诗宋词到现代诗歌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