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中创新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性能力的体现是创造性思维。

在目前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它们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专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与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问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激励氛围,鼓励自由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创新呈正相关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

在教学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给学生留有充分活动和相互合作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信心,以使学生“在学习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123456789=100。

有一学生认为此题太简单了,于是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下面适当地方添上+、-、×、÷或(),使等式成立:123456789=100。

”这样改编题目做得出吗?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学生纷纷发表各自见解,有如下几种解法:
(1)12-3-4+5-6+7+89=100
(2)123-45-67+89=100
(3)123+4-5+67-89=100
(4)1+2+3+4+5+6+7+8×9=100
(5)(1+2+3+4)×(56÷7÷8+9)=100
( 6 )(1×2×3×4+5+6)+7×8+9=100
提出此问题的学生创新想法得到大家赞赏。

在这一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鼓励、承认、赞赏等,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三、突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学生的创新活动,其广度和深度将大大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培养,以使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求多种解法。

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的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出示“一辆客车里有乘客40人,开到张村车站下车16人,上车8人。

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这样一道题后,紧接着我就提出“这道题有几中解法?请小组讨论后告诉老师,看看哪一组发现的方法多。

”这时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活跃起来,通过学生的研讨发现了此题有以下解法:
1先求下车16人以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0-16=24(人)再求上车8人以后,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24+8=32(人)
2可先求到站上来8人以后,车上共有多少人?40+8=48(人)
再求下车16人以后,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48-16=32(人)3可先求上车8人比下车16人少几人?16-8=8(人)再求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40-8=32(人)
4可先求下车16人比上车8人多几人?16-8=8(人)再求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40-8=32(人)
从上面学生探求解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前两种方法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探求出来,而后两种方法是学生在没有学习“比较”这部分内容的前提下探求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质疑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出。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学生质疑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它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质疑的舞台,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实际,留出教学空间,设置一些悬念,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

同时巧妙安排一些特殊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的练习中辨别错误,提高辨析能力。

五、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上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

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

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

有的说
“9+4”,有的说“18-9”,我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

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

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当今发展社会的需要。

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养智能型人才,这一切就让我们从课堂做起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