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邦卖完小柴群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他们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产生悲剧的原因,中山大学一位博士生解释说:一是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二是留守儿童的内心想法强烈,没有沟通好。
对于前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在校学生中的这个特殊群体教育引导好,以避免再发生悲剧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种做法:一是动员留守儿童就读全日制寄宿学校由于父母不在家,与留守儿童相处的大都是年迈体弱的老人或亲朋好友。
他们要么精力有限,思想观念陈旧;要么自身忙于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
且隔代管理,容易放纵、溺爱,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
因此,动员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设立专职的全日制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另一方面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让他们在学校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多与家长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目前,政府还没有制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措施。
因此,教育还主要得靠学校与家庭两方面。
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年迈体弱,且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因此,教师要多家访并对监护人给予具体指导。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记录好他们的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外出父母的姓名及联系电话。
把他们的表现、学习、思想动向记录在案,原则上每周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
并在学校开设亲情电话,让学生和外出的父母能经常保持联系。
三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在家的监护人大多只注重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问题,至于他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梦想却从不过问。
因此,很容易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
所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1、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理想前途教育。
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厌学、逃学,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年华。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大海中迷航的轮船。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父母之所以外出务工,就是因为家乡太穷太落后。
因此,你们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改变这落后的面貌。
2、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且长期与老人相处,受到老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放纵自由的性格。
一旦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指导,就会经不起打击,自暴自弃,消极自卑,甚至记恨在心。
因此,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他们讲解古今中外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
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虽没有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4、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
孩子在6至14岁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发育期。
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解,而父母此时又不在身边,他们无法得到解答。
因此,老师要针对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分别开设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对他(她)们的疑难作耐心的讲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懵懂的年龄,教育他们要自尊自爱。
特别是女孩子,不要上当受骗,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除了上课,完成课外作业,留守儿童课余还有很多时间无法打发,如果不加以引导、安排、他们就会沉迷于上网、玩游戏。
学校可开展诸如书画兴趣班、音乐特长班、勤工俭学等一些有益的活动,以解决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空虚、无聊,又可培养他们广泛的爱好和兴趣。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
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
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我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上网吧,逃课。
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唯唯是喏,转身又我行我素。
后来,我给他买早饭;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组织同学给他过生日……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逃课了。
俗话说:精诚所到金石为开。
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外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
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
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
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帮他们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
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
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
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
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
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邦卖完小胡荣美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工一族已经遍布于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仅靠田地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于是广大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抚养,进而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成长的历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因此,对于工作在乡镇中小学的班主任来说,其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艰巨和重要。
关键词:00后爱责任管理模式正文:近些年来,“00后”学生这个代表新生力量的群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以前的孩子们相比,他们性格叛逆张扬,以自我为中心,不循规蹈矩、不惟命是从,敢于挑战任何人的权威。
在处事上,我行我素、不计后果、情义感太强、极易冲动。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学生问题严重,孩子们正好又处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他们还没有充分的能力来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就会变得更加难以管教,有的甚至草率的做出极端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及时了解这些群体的习性。
那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究竟该如何对待“00后”尤其是“00后”的留守学生,我想结合我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经历来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爱--—教育永恒的真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课堂模式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
“老师在讲台上扯着嗓子喊,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沉默不言”的情景或许对于“80”、“90后”的学生来说再记忆犹新不过了。
但是时代在不停的向前发展,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逐渐地暴露出了它的弊端:“高分低能”可以说是最为简单和精辟的概括。
如果把这种教育模式继续贯彻在特殊的“00后”群体上,那么将会造成知识与感情失去平衡的局面。
虽然不少学生智育成绩得高分,但学生的感情却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得不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爱。
渐渐地,他们把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朋友”封闭在一个自创的圈内,对学校、老师和父母缺乏感情,厌恶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
生活中稍遇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来自家庭的不良教育,譬如过分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的教育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情感,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良好的情感熏陶与感染,不良情感得不到纠正。
多年的求学经验和一年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往往来自于对所任学科教师的感情,相反,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上的对立,排斥而讨厌其所教的科目。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情感——爱。
记得从一本教育杂志上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热爱孩子,无私地关怀他们,是教师的天职,师德的核心。
具有这种质量,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教育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离开对学生的爱,仅仅把教育视作一种手段,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所以,无论是前面说到的“00后”群体还是“留守学生”群体,我们都应该从心底、从内心的灵魂深处,给与学生最真挚的爱,才能做到将心比心,获取他们的信任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