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运动
《罪与罚》:凡是人人有责,如果人人知 道这点,人间便是天堂了。 2、有意忽略事件背景交待,开头给人一种 突如其来的感觉,以“空白结尾”取代传 统的大团圆结尾方式,将故事结局、问题 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 3、通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加强影片真实性。 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
大多描绘德国历史与现状,表达创作者亲自目睹 或经历过的事,从主观角度给予自传式表现,作 品有怀疑和批判特征。 《告别昨天》 《阿妮塔G》揭示了社会各种人物尤其是高层人 物的专横冷漠虚伪的面目和心态 (二)艺术手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 出新的美学追求。 1、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 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头尾相接的封闭式戏剧型 结构,带之以新叙事方式。无持续发展的情节线 索,而是将故事通过若干片断加以展现,片断之 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跳跃也很大, 经常插入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衔接。
《铁皮鼓》 但泽 阿格内丝 、玛策拉特 、 梅龙斯基、奥斯卡、马尔 库斯、玛丽娅、雷古娜
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呈现了 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 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 软弱性。 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 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 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 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 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 过去的 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 惟一有作为的国家。 ——科波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 后三年无所作 为 2、1966 第一创作高峰 3、70年代初 危机 修改电影资助法 “资 历证明影片” 1970年,19部影片 4、繁荣期
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法斯宾德 赫尔措格 文德斯 施隆多夫
(二)创作: 1、1974 法斯宾德 《恐惧 吞噬灵魂》戛纳 评论奖 巴黎 “向法斯宾德致敬” 2、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众人》75戛纳国际影 评人联合会特别奖三种奖 3、1979 法《玛丽娅· 布劳 恩的婚姻》 西柏林最佳女 演员金熊奖 最佳摄影 37部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运动 乡土电影:表现德国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 歌颂现实的美好生活和幸福美好的爱情。 一、新德国电影的含义及产生 (一)含义:1962年2月28日,在奥伯豪森市举 办的电影节上,以亚历山大.克鲁格和埃德加.赖 茨为首的26位年轻的联邦德国电影工作者共同发 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这个宣言宣告了战后德 国青年一代导演与传统、旧的德国电影决裂和以 “新德国电影”取代他的意志和决心,表现了一 种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宣告了一场电影革 新运动在西德的诞生,它是西德电影电影的转折 点。
宣告“我们要创造新的德国电影,这种电影需要 自由:摆脱该行业通常有的习俗,摆脱商业伙伴 的影响,摆脱受利益集团约束的自由。我们已经 对新的德国电影有了具体的、精神上、形式上和 经济上的设想。” (二)产生: 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 青年电影基金 3年 500万马克 20部影片
今天,在世界各种规模的电影节 上,只要有西德参加,新德国电 影没有不获奖的。
4、1979 施隆多夫 《铁皮 鼓》戛纳 金棕榈 奥斯卡最 佳外语片
(三)美学特征 1、他们重新确认了电 影的叙事功能,总是 与历史、社会生活相 交织,赋予叙事以宏 阔的历史视野,克服 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 叙事的纯粹主观性弱 点。
二、青年德国电影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命名及创作 1、1966年 处女作:亚历山大克鲁格《告别昨天》 (威尼斯银狮奖)、福尔克施隆多夫《青年托尔 勒》、乌列希沙莫尼《它》、彼得沙莫尼《狐狸 禁猎期》 2、命名:1967年 埃德加赖茨《一日三餐》、约 翰尼沙莫夫《纹身》 4月 柏林“青年德国电影展览” 新概念被承认 三、美学特征: (一)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小人物,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