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ppt 26)

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ppt 26)


数据说明
时期(年)
居民储蓄额S(亿 元)
国民总收入 I(亿元)
1985 1986
1622.6 2237.6
8989.1 10201.4
1987
3073.3
11954.5
1988
3801.5
14922.3
1989
5196.4
16917.8
1990
7119.8
18598.4
1991
9241.6
21662.5
2.异方差性检验
12
11
10
9
.06
.04
8
.02
.00
-.02
-.04
-.0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Residual
Actual
Fitted
❖ 进行White检验,结果如图:
查表得:n.05
(9)
16.919
❖ 从得到回归结果来看,DW=1.57,由n=18,k=4
查表得:dL=0.82 ,du=1.87,DW<du 因此方程
可能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考虑变量R与log(p), 其相关系数为-0.923,可能是由于实际利率=名 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而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 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两者存在线性关系,剔 除变量log(p),并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 进行回归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 (ppt 26)
摘要
本文先从理论角度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 因素进行分析,再从现实实际出发,利用 1985-2003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 型,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剔除不显著因 素,并分析原因,从而最终确定影响我国居 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的提出
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降低异方差的影响,且更好地反映变量之间的 相对变动程度,采取对数模型。
lnS 0 1lnI 2R 3lnP 4lnS(1) 5ER u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 从上述图表中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回归
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但解释变量制度因 素(ER)的显著性水平不高。因此将该变 量剔除,重新做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选择的依据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因素错综复杂,但 是通过研究经济理论对储蓄的解释以及对实 践的考察,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本文主要 考虑下列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国内 生产总值 、利率、物价水平、储蓄习惯、制 度因素 。
制度因素
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市场 运作,它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90 年代之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经济政策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基本不考虑制度因素。90 年代以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 策,这些政策的合理性还需考证,具有一定的不稳 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使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 使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影响到居 民的储蓄。制度因素无法量化,在计量分析中将其 作虚拟变量考虑,1999年之前的制度因素取值为0, 从1999年之后的取值为1。
LOG(S) = 0.931*LOG(I) + 0.008*R + 0.342*LOG(S(-1)) - 3.257
统计检验与分析
❖ 1.从图中看出,可决系数=0.999226和修正 可决系数=0.998968都接近于1,模型对数据 的拟合程度比较好,这说明列入模型中的解 释变量对应变量联合影响程度比较大;在显 著性水平为0.0572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量 均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各 个解释变量对居民储蓄都存在显著影响;由 图中F值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也 通过。
因此拒绝存在异方差性的假设,认为模型
不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性检验:
3.1 一阶自相关性检验——DW检验 由n=18,k=3查表得:dL=0.93,du=1.69 DW=1.85>du,因此判断随机干扰项序列不
存在一阶自相关性。
3.2高阶自相关性检验 ——偏相关系数检验
❖ 4.多重共线性检验:多重共线性的主要问题 在于使参数估计量的方差变大,本文模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 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高速增长。适度的储蓄能够促 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均衡发展的,但是居民储 蓄如果达到适度的点后依然居高不下,说明国家居 民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不强,需求不足将导致产品库 存严重积压,企业效益下降。本文对20多年来我国 居民储蓄状况作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 储蓄高增长的途径。
1992 1993
11759.4 15203.5
26651.9 34560.5
1994 1995
21518.8 29662.3
46670.0 57494.9
1996
38520.8
66850.5
1997
46279.8
73142.7
1998
53407.5
76967.2
1999
59621.8
80579.4
物价水平 P(上年=100)
108.8 106.0 107.3 118.5 117.8 102.1 102.9 105.4 113.2 121.7 114.8 106.1 100.8 97.4 97.0 98.5 99.2 98.7 99.9
制度因素ER(0或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2000
64332.4
88254.0
2001
73762.4
95727.9
2002
86910.6
103935.3
2003
103617.7
116603.2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 样本容量:18
实际利率 R(%)
-2.64 0.70 -0.10 -10.16 -6.66 6.98 4.16 1.16 -5.52 -13.12 -6.12 -0.83 2.87 5.57 3.65 1.85 1.55 2.78 0.78
回归方程估计的参数标准差较小,t 统计值较
大,没有必要过于关心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5.经济意义检验
从拟合方程可以看出, (1)国民总收入增加1%则居民储蓄额就相应增加
0.931%。 (2)上年度居民储蓄增长变动1%就会引起本年度储蓄增
长0.342%,这也符合中国居民存在的固有的储蓄倾 向,有钱存银行成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 (3)实际利率内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