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111
第四讲 四时之外
程世波
一、撕开时间之皮
不为时使,是中国艺术形上思考中的重 要内容。
赵州云: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辰。他如何驱使时间?不是淡忘时间、控制时 间,而是超然于世界之外。这样的时间观以超 越具体时间为起点,以归复生命之本为旨归。
刘禹锡《听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 听时心。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
斯幽深古润,寺观必古,有苍松相伴,山径必 曲,着苍苔点点。 中国园林理念认为,园林之妙,在于苍古,没 有古相,便无生意。
宋 唐子西《醉 眠》:“山静 似太古,日长 如小年。余花 犹可醉,好鸟 不妨眠。世味 门常掩,时光 簟已便。梦中 频得句,拈笔 又忘筌。”这 首诗描绘的是 艺术家期望超 越的境界。
程邃
艺术家山静日长的,其实就 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 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
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 的终极之理,就是山自白云 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 容自在,漂流东西。
妙悟中刹那和一般的 时间有根本的区别。
一般时间是过去、现 在、未来的一个时间 段落,是具体时间。 但在妙悟中,刹那却 不具有 这种特点,它 虽然可以联系过去, 但绝不联系未来,它 是一个“现在”,是 将要进入无时间的 “现在”。
瞬间就是永恒,当下就是 全部。所谓当下,就是截 断时间,当下并不是通往 过去和未来的窗口,当下 就是全部,瞬间就是永恒。
中国艺术有追求静净的传统,这方面的理论很 丰富。清恽南田甚以“静净”二字论画。他说: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 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 俗故远,天游故静。”
为什么将静视为艺术之登峰之极境,就在于一 切外在世界“本静”、“本幽”,这是老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哲学思想的体现。
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 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 一。
”万古江山在目前“,大道就 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 所见的十五圆月。
禅宗里,刹那 被用为觉悟的 片刻。慧能 说:”西方刹 那间目前便见。 “西方就在刹 那,妙悟便在 此刻。
一切时间虚妄 不实,妙悟就 是摆脱时间的 束缚,而进入 到无时间的境 界中。
怎么寻求超越?这就是回到当下。至高的理想 就在当下的平凡参与之中,就在此刻的领悟之 中。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无生亦无死, 此之谓永恒。
时间一刻不停地流淌, 亘古如斯,而时间背 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 样亘古如常。“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 桃,绿了芭蕉。”它 是房屋的,不可更易 的,青山不老,绿水 长流,樱桃一年一年 地红,芭蕉一度一度 地绿。
荣枯过眼无根蒂,戏写庭前一树蕉。天地自其 变者观之,万物无一刻之停息,而自其不变者 观之,山川无尽,天地永恒,春来草自青,秋 至叶自红。中国艺术理论认为,与其关心外在 的流动,倒不如关心恒常如斯的内在事实。对 永恒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这永恒感 是自然节律背后的声音,这声音,只有诗人之 耳才能听到。
二是时间上的截断。
归根曰静的思想说明:我们在静中体味到本真 世界,获得了终极的意义,在心灵的悬隔之中 完成了形上的超越;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撤身, 在这里和永恒照面。
无住哲学,是中唐以来影响中国艺术最为深远 的哲学观念之一。
无住哲学一方面强调随物迁化,另一方面强调 不粘不滞。
在佛教,时间没有实在性,故要超越。
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为了谛听这永恒之 音的。如山水画,五代 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充满 了荒天邃古之境。
荆浩《匡庐图》
范宽 பைடு நூலகம்《溪山行旅图》
四、乱里世界
中国艺术不但以静寂之境界来超越时间,还以 对人们习以为常秩序的破坏来实现这种超越。 艺术家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命逻辑,心情地“揉 搓”时间,打破时间节奏,嘲弄时间秩序,以 不合时来说时,以不问四时来表达对时间的关 注,以混乱的时间安排来显现他们的生命思考。
中国画学中有“时史”的说法。
“时史”(或曰“画史”),是受时间限制的 艺术家,他以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只能“碌碌 抹绿涂红”,不能超越物象,从而发现世界背 后的真实,这样的创作者只是世界的者,而不 是世界的发现者。
非时史的思维,是一种别样的胸次,它撕开时 间之皮,感受生命的海洋深层的脉动。时史, 所重在史,而艺术家所重在诗。
“青山不语,空亭无人,西风满林,时作吟啸, 幽绝处,正恐索解人不得。”
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 薄暮峭帆,使人意豁。“
通过当下的直觉和渺远的过去照面,当下和远 古画面的重叠,创造一种永恒就在当下、当下 即是永恒的心灵体验。
艺术的”迥绝处“,就是截断众流。
一是从空间上说的孤。
中国哲学强调于极静中追求 极动,从急速奔驰的时间列 车上走下,走入静绝尘氛的 境界,时间凝固,心灵由躁 动归于平和,一切目的性的 追求被解除,人在无冲突中 自由显现自己。
倪云林《容膝斋图》
文徵明的画偏于静,他自号“吾亦世间求静 者”。静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长。静寂不公和外 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 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的 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 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 化的宇宙同吞吐。《真赏斋图》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一个真实的、本然的人,就必须自己成为自己 的主人,不要匍匐在万物之下、他人之下、既 成的理念之下,更不要匍匐在欲望之下,要斩 断时空的纠缠,从而高卧横眠得自由,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才是真英雄。
时间性存在意味着一种表象的存在。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艺术家不要做世界的陈述 者,那是一种为时间所驱使的角色;而要做世 界的发现者,有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追求。
王希孟 千里江 山图
幽古的清供中, 梅花数朵,红 叶一枝,梅花 象征高洁,红 叶象征岁月飘 零,时光这样 轻易地将人抛 弃,而人却执 著地流连生命 的灿烂。
陈洪绶 听吟图
五、古意盎然
中国艺术具有一种普遍的”好古“气息。 古雅、苍古、浑古、醇古、古莽、荒古、古淡、
古秀 林木必求其苍古,山石必求其奇顽,山体必求
在常人的意念中,时间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人 人都有一颗听时心。但中国哲学和艺术却对时 间产生怀疑。我们早已习惯于过去、现在、未 来延伸的秩序,感受冬去春来、阴惨阳舒的四 季流变,徜徉于日月相替、朝昏相参的生命过 程。但对于赵州,对于中国很多艺术家来说, 这些都是惯常的思维,正因这种意念根深蒂固, 所以人们很容易被时间所驱使、所碾压,成为 时间的奴隶。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白头 翁》)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维摩诘经》说:”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 际不去,今则不住。“三际皆断,超越时间。 又说:”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 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 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解释”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在中国哲学中,超越时间,是克服人类存在脆 弱性的重要途径。超越时间,也就是超越人的 局限性。
二、刹那永恒
苏州沧浪亭:“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 此君。”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 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禅家妙悟的最高境 界。
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传,作时空 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
妙悟只在“目前”。目前 不同于眼前,它不是眼中 所见,而是心中所参。
刹那永恒的境界,就是任由世界自在兴现。在 纯粹体验中,并非脱离外在世界的空茫索求, 而是即世界即妙悟。悟后,我们见到一个自在 彰显的世界,它不由人的感官过滤,也不在人 的意识中呈现。
三、静里春秋
卞永誉评北宋范宽的 《临流独坐图》,认 为此图“真得山静日 长之意”。这个“山 静日长之意”蕴涵着 中国艺术的一篇大文 章。他突出了“静” 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 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 静寂意象,原是为了 时间的超越,在静中 体味永恒。
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 一叶落,天下春。
持此非时间观念的人以为,寻常人心灵被时间 “刻度化”了,或者用现代的术语说,被时间” 格式化“了。人们被关在时间的大门之内,并 不是时间强行将我们关在其中,而是我们对时 间的过于沉迷所造成的。
王维《雪中芭蕉》
在中国古代,”不问四时“已然成为一种流行 的艺术创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