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 长恨歌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 长恨歌

课后限时作业(一)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宫粉黛无颜色..颜色:美丽,光彩B.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无心鞭马,任马前行C.悠悠生死别经年..经年:一整年D.珠箔银屏迤逦..开迤逦:曲折绵延C解析经年:若干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钟鼓初长夜..光彩生门户B.迟迟C.遂教方士殷勤..多仙子..觅D.其中绰约D解析A项,古义,可爱,可羡;今义,值得怜悯。

B项,古义,缓慢的样子;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

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项,古今同义,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B.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C.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D解析D项使用了顶真,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

4.对下列句子中人物形象的分类恰当的一项是()甲、迁客逐臣乙、游子思妇丙、戍卒征夫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甲:①④乙:③⑤丙:②⑥B.甲:①⑥乙:③④丙:②⑤C.甲:③④乙:②⑤丙:①⑥D.甲:③⑥乙:②④丙:①⑤A解析①出自唐代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从诗句中“去国”“投荒”可看出属于“迁客逐臣”;②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从诗句中“羌笛”“关山月”可看出属于“戍卒征夫”;③出自宋代何应龙《行人》,从诗句中“短长亭”可看出属于“游子思妇”;④出自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从诗中“岭树”便可得知作者被贬谪,属于“迁客逐臣”;⑤出自宋代秦观的《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从词中“无消息”可以判断出该词为思妇词,属于“游子思妇”;⑥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六)》,从诗句中“辞君”“取楼兰”可以看出属于“戍卒征夫”。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恨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观照、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

(3)《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中用梨花、春雨形容杨贵妃泪流满面、神情凄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6.下列对节选部分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把唐玄宗的仓皇之逃说成“千乘万骑西南行”,但“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在四川逃难期间,对在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以至在行宫里望见月亮,在雨夜里听到风铃声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贵妃,只见她的死处。

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和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

D.“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夜不成眠的境况。

这两句极力渲染唐玄宗思念杨贵妃,以致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

B解析“对在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7.试分析“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两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诗,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这就要注意景与情的关系:江水的无尽流淌和青山的连绵不断正像玄宗绵绵的情思,由此分析出诗句使用了正衬的手法;而景之美与情之悲又构成反衬。

此外,在修辞手法上,两个“蜀”字构成回环之美,“朝朝暮暮”又运用了叠音。

增添了音韵美。

答案以有形之山水写无形之情,那不尽的江水和无际的青山正像玄宗绵绵的情思,这是正衬的手法。

虽然满眼是山青水碧的美景,可心中却尽是凄苦的况味,这是反衬的手法。

碧、青都是冷色调,和玄宗当时哀伤的心境是一致的。

两个“蜀”字构成回环之美,“朝朝暮暮”两个叠音词也增添了音韵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池鹤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现池鹤的风度和节操,即使同被关在高高的竹笼里,也不与庸俗的群鸡为伍。

B.“低头”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写仙鹤丹顶的鲜艳明丽和羽毛的雪白纯净。

C.鸬鹚毛色污浊,而鹦鹉善于学舌太娇弱,徒有其表,池鹤不屑与它们为伍。

D.“临风”一句写囚禁在笼里的池鹤无人赏识,只好惆怅地望向远方,无可奈何。

D解析“只好惆怅地望向远方,无可奈何”错,池鹤虽“唳思”,但“青田云水遥”表现的是池鹤对远方的向往,而不是“无可奈何”。

9.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托物言志,池鹤所思即诗人所思。

联系池鹤身居竹笼里,遥望远方的云水之乡,可知它是渴望自由,渴望飞向远方的;再联系诗人的境遇,可知诗人借池鹤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对施展抱负的渴望。

答案第一问:池鹤所思的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

第二问:尾联借池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的向往;也隐含了诗人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不满。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此时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温瓶:烤火用的烘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凉冷”来形容深秋之夜,诗人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给整首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

颈联写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C解析“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由“未起”一词可知,“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前两联描写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的情况,后两联则对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作答时,结合诗句中对景与人的描写,逐一分析即可。

答案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

“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

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年老体衰。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

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三、语言运用12.请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首绝句。

要求:主要意象齐全,用词贴切,意境符合,偶句押韵。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村落,归牧的牛羊纷纷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改成绝句,而且意象齐全,也就是诗中必须出现“夕阳”“村落”“牛羊”“老人”“拄杖”这些意象。

此外,整首诗的意境要和这段话的意境相符,即改写后还是一幅祥和平静的农村生活图。

答案(示例1)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示例2)村庄处处映余晖,牛羊纷纷深巷归。

老叟惦念放牧儿,拄杖等候自家扉。

1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性和中学生三类人。

可见,无论什么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都无法离开手机这个“爱物”。

另外,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大多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

因而缺乏自信的人都会患上手机依赖症,而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必定会失去生活的重心。

①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手机持有者不一定都无法离开手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