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人口迁移就是在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
用下完成的。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流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流动的政治性与封闭性特征所 产生的负功能是明显的: 1.价值导向扭曲。
2.公平竞争受到压抑。
3.社会压力加大。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状况
a.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 b.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流动
首先使用流出率、流入率、联系指数、社会距离流动比等
一些参数,描述了职业流动模式;
然后重点考察了影响这些模式和个人成功机会的因素。 五个与个人地位实现有关的变量:父亲的教育、父亲的职
业、本人的教育、本人的最初职业、本人的目前职业。
个 人 地 位 的 实 现
三、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理论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二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 较缓慢的自然生态的变化,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
侵袭等。 二、人口因素
人口密度、性别年龄比
三、社会因素 社会价值观、社会生产力(根本原因)、社会改革与 革命教育结构、战争、民族歧视与压迫、社会继替规则 (世袭或自致)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流动率理论 二、地位实现模型理论 三、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理论 (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二元经济理论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四、推拉理论
一、社会流动率理论
索罗金发表于1927年的《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系
统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索罗金强调对社会流动的定量研究,侧重研究了流动的数量、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父亲的职业和教育水平同时影响儿子的教
育和第一职业。
——布劳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第一节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概述
主要是指个人社会位置的变化及个人社会属性的变化。 职业地位改变成为社会流动的标志。
农民:我国农民的流动愈来愈表现为他们在自然空间中和
职业或产业体系中的位置的变化。
工人:我国工人的流动既没有地域的变动,也很少有职业
的分化,而是表现为体制的变动和收入的分化。
干部:与农民和工人的流动相比,9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
队伍(包括知识分子)的流动趋于相对平稳。
社 会
流 动
拓展社会学的视野
2) 二元经济理论
以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为起点,由乔根森和费景汉与拉尼斯进一步
修正发展。
二元经济理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条件
下,将农业剩余劳动向现代的非农业部门的
转移看成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3)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惯例
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劳动力流动性大,
晋升机会少,在职训练的机会很少或没有;
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福利高,工作条件良好,就业稳定与晋
升机会多,有广泛的在职训练。
次要劳动力市场与主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有限的工作流
动性。
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因素:技能、产业、地理因素。
转型期的中国: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分割、城乡分割。
大规模的水平流动的出现,往往与产
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有关。
2.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又称作个人一生中的流动, 参照基点--个人最初的职业。
代际流动:
即两代人之间职业和社会地 位等的流动,参照基点--父母在同 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3.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社会结 构某些层面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流动。 非结构性社会流动: 又称作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 职业的变化,强调个人的条件、流动欲望和社会背景
或企业与企业组织内雇员所达成的协议运行的,企业组 织内雇员由录用、提升、调动、暂时解雇、解除或终止
劳动合同等构成的运动系统。
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该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 (2)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和雇员持续的劳 动关系。 (3)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的流动的影响。
四、推拉理论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
垂直流动和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动
(二)根据参数基点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三)根据流动原因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
上向流动与下向流动
社会流动的机制:①教育筛选机制 ②
人事筛选机制③市场筛选机制 ④政策 筛选机制
水平流动
地区内流动与地区间流动
对社会流动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从现象上看,社会流动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 从本质上说,社会流动促成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变动,
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1.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
2.形成缓解冲突的社会机制。
3.形成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 4.形成拾遗补缺的社会机制。
“社会流动”与“机会平等” 高考与中国的社会流动
本章完
“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流动人口、
移民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
推拉理论认为:
在市场经济、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之所以迁移、移民
之所以搬迁,是因为人们通过搬迁可以改善生活条件。
于是,在流入地的那些使移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流动
人口的拉力,而流出地的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流动 人口的推力。
方向和地区分布等问题。
计算方法是:
社会流动率=流动人数全部人口
索罗金认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展,社会流动率就越高。高的社会流动率可以作为
一种安全阀,释放较低阶级的不满 。
二、地位实现模型理论
布劳与邓肯于1967年出版了《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系
统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职业地位和职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