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姜向群 郝 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壁垒的作用,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和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

尤其是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影响因素多且复杂,涉及到经济体制、社会保障立法、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关系等诸多方面。

因此,了解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情况的现状,探讨影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因素,对于寻找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有效可行的政策方案,妥善处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320068206[收稿日期]2007207215[作者简介]姜向群(1955-),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郝帅(1983-),男,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1]。

流动人口空前活跃,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

北京作为首都以及发展迅速的大都市,是全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为375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比2000年增加了101万人[2]。

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北京市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北京市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有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多关注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特征,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较少,且多是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建立覆盖全民的宏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少有专门对影响流动人口参保的因素进行探讨。

另外,现有的研究多利用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等调查资料来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但流动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变化迅速,较早的调查资料难以确切地反映现阶段流动人口的最新变化情况和特点,在有关规模、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和推断方面难免出现偏差,得出的结论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9月进行的/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0的数据为基础,开展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对目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政策建议。

本次调查时间是从2006年9月至10月,共收集流动人口家庭问卷4078份(分布在北京市13个区县的43个乡镇街道)、房屋出租户问卷715份;调查内容包括:流动、就业、居住、收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培训、子女教育、面临的困难、未来安排等。

本研究运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二元logistic 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68)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状况11主要人口统计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共有4077个,其中男性2504人,占总体的6114%;女性1573人,占总体的3816%。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调查对象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为3116岁,年龄中位数为31109岁。

下图显示的是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以10岁分组):占比例最大的是20~29岁组,约占总数的42%;其次是30~39岁组,约占34%;40~49岁的约占14%;而小于19岁、大于50岁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有10%。

这说明目前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高龄和低龄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小。

图1 北京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大约占4917%;高中和中专分别占了1814%和518%,二者相加为2412%,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只有718%;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分别为1514%和219%,见图2。

中等教育程度(初、高中和中专)的人口构成了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略高于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815年)[3]。

流动人口的户籍大部分为农业户口。

在调查对象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有704人,约占1713%;而大部分流动人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有3370人,占8217%。

目前流动人口中有配偶者居多。

调查对象中已婚的比例为6814%,未婚的为2915%,同居者占总数的113%,其中未婚同居的比例达到412%。

图2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与前些年相比,未婚流动人口的比例下降。

21就业身份目前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就业身份为雇员,占总数的5714%;其次为自营劳动者,所占比例为3512%;雇主的比例较小,约为613%;家庭帮工占的比例最低,仅为018%。

约有一半多的流动人口处于被雇佣的地位,三分之一多的流动人口属于自营劳动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对于流动人口的重要性,收入和工作的不稳定决定了社会保障对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重要的作用。

31收入和工资拖欠情况从流动人口的月收入角度来看,收入介于640~1000元区间的人数占37%,位于1001~2000元区间的占3119%,收入低于640元(当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818%,收入高于2000元的只有1214%。

虽然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达到143018元,但是流动人口的月收入中位数仅为896元,约有56%的流动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见图3。

另外,不同身份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雇主的平均月收入最高,约为1990元;而家庭帮工平均月收入最低,仅为817元,不到雇主平均收入的一半;占总数一半多的雇员的平均月收入为1326元,约合雇主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二,低于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143018元)。

根据调查,有91%的被访者能够按时领取工资,没有拖欠;6%的被访者工资偶尔拖欠,经常拖欠和一直拖欠的占2%和1%。

这说明北)69)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图3 北京市流动人口月收入分类京市流动人口的工资发放情况较好,绝大部分都能够按时领取工资。

41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根据调查,约有29183%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定期合同;2194%的雇员和雇主签订了长期合同,而约有三分之二(67123%)的劳动者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

没有劳动合同条款的约束和限制,雇员在与雇主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享受不到相关的社会保障,相关的服务和福利也就无从谈起。

调查中发现,84%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而参加了一种或几种社会保险的只占16%,这说明绝大部分流动人口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无法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保障情况堪忧。

51社会保障与生活中的困难在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方面,约有28%的人将收入太低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居住困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相关的养老、医疗、就业保障,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见表1。

图4显示的是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在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

有9164%的人将其列为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30171%的人将其列为第二大困难,47186%的人将其列为第三大困难。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社会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流动人口难以解决的后顾之忧。

表1 在京流动人口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大困难比例%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0139服务态度和质量差0142办证手续繁琐0196财产安全没有保障1137受到歧视1155落户难1164工资被拖欠P 克扣1174其他1191人身安全没有保障2167没有安全感3134没有稳定的经营场所4107子女上学难4127没有(养老、医疗、就业)保障9164居住困难1211收入太低28无困难2519合计100二、影响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因素分析由于流动人口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其是否参加社会保险产生影响,本文选定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

)70)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图4缺乏保障在流动人口目前遇到困难排序中的位置因变量:参加社会保险状况(0: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1:参加了社会保险)。

自变量(分类变量):11性别(0:女性;1:男性)21民族(0:汉族;1:少数民族)31户籍:(0:农业;1:非农业)41就业身份:(0:雇员或家庭帮工;1:雇主或自营劳动者)51签订合同状况:(0:未签订劳动合同; 1:已签订劳动合同)61教育程度:以未上学设为参照类,设置四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P中专,大专及以上。

自变量(连续变量):年龄,月收入。

回归方程:ln(p P1-p)=b0+b1x+b2x2 +,+b n x n(p:参加社会保险的概率)将变量纳入回归方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得出SPSS输出结果如表2。

根据表2第三列的输出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和民族对于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不显著;从教育程度看,只有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程度对于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有显著影响(P =0105),性别、户籍、合同情况这三个变量对于因变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控制变量年龄和工资收入对于因变量影响均不显著。

根据回归结果,剔除对于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四个显著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性别、户籍、合同情况和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

也就是说,它们对于流动人口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有显著的影响。

男性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女性的1198倍;非农业户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农业户口的1189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的4171倍,签订劳动合同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371%;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是没有上过学的人的7180倍,即接受高等教育的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发生比提高618倍。

表2SPSS输出的回归结果变量B Sig1Exp(B)性别01684610100011982998户籍01634220100011885551就业身份-19197730199962111E209签合同情况115511120100041716711民族201203179014267711225292教育程度1(小学)0146403301473511590476教育程度2(初中)11089164010804221971789教育程度3(高中P中专)11082657010844621952515教育程度4(大专及以上)21054026010013271799234年龄-010064013729101993624工资-517E207015946701999999常数项-31667150100001025549非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更容易参加社会保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