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关键词 ]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 ;主要问题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F840. 6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971X(2008) 01 - 0065 - 07
我国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 。据《中国 青年报》2006 年 7 月 5 日报道 ,有专家测算我国在以 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 GDP 的 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加之其投入城乡差距 又大 ,故显然与农民 、农村密切相关的流动人口的社 会保障投入就更低 。目前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尚处 于初始阶段 ,整体十分薄弱 ,问题颇多 。2007 年《农 村经济绿皮书》指出 ,根据 2006 年城市农民工的抽 样调查数据分析 ,2006 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 量指数为 0. 532 ,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 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 53. 2 %。构成农 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 、住房 、健 康和就医 、劳动时间 、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 6 个方 面 ,共 17 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 ,得分最低的为社 会保障指数 ,平均水平只有 0. 251 。[1] 因此 ,流动人口 社会保障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急需解 决。
一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工免费培训“冷场”现象比较普遍 笔者在高唐 、青岛等地调查 ,当地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门均谈到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所出现的冷场现 象。
在青岛 ,从 2006 年开始 ,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门便推出农民工学习技能可参加免费培训的政 策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为此 ,在春节过后 的“农民工招聘大集”上还专门设立了“农民工免费 培训招生咨询处”。然而 ,政府推出的免费培训“蛋 糕”,却没有吸引太多的农民工前来“品尝”,半月的 时间 ,上万人前去求职 ,却只有不到百名农民工报名 参加免费培训 。而在农民工招聘大集 ,许多用人单 位打出高薪招收技术类工人的牌子 ,却大部分未能 如愿 。对此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之所以会出现企业招聘技术工人“难”的问题 ,主要 是因为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并不“合拍”,农民工自身 技能素质太低 ,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 。“所以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动农民工 进行相关培训的积极性 ,重点在职业技能培训 ,要让 他们知道 ,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才能让 自己在市场上站得住立得稳 。”为此 ,2006 年市劳动 和社会保障局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 ,推出可学专业
(五) 流动人口住房条件差 ,社会保障力度过小 流动人口 ,除“老板”和“成功人士”群体外 ,大多 数居住条件差 ,这是造成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整 体生活质量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青岛在我国流动 人口住房保障方面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了 ,然而如笔 者前文所言 ,除了少数流动人口有自己的住房和极 少数住上经济适用房外 ,多数是租房 、店堂兼租房 、 投亲靠友居住 、搭建临时住房 、住农民工公寓 。据国 家统计局 2006 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 告》,农民工城市生活居住状况为 :居住在集体宿舍 者 , 占 29. 1 % ; 居 住 房 屋 缺 乏 厨 卫 设 施 者 , 占 20. 14 % ;城里无住所者 ,占 12. 54 % ;居住在工作地 点者 ,占 7. 88 % ;居住在临时工棚者 ,占 6. 45 %。另 有调查资料显示 :56. 2 %的进城务工妇女的吃住问 题由用工单位 (雇主) 解决 ,务工妇女大多与人合住 , 45. 7 %的人是 2 - 3 人同住一室 ;3. 7 %的人宿舍中 有十余人合住 ,人均面积不足 2 平方米 。[8] 这一状况 ,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有人对扩大住 房公积金的覆盖面寄予希望 。住房公积金制度于 2002 年在我国实施 , 其对象不含农民工 。2007 年 初 ,建设部部署 :今年将着力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 使用政策 ,依法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逐步扩大 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 类就业群体 。当然 ,该问题尚刚刚提出 ,公积金如何 缴纳 ?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缴纳 ? 缴纳后以什么样的 方式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 ? 一系列的细节问题目前 都没有明确的说法 。而即使有了明确的说法 ,还必 须有保证执行力的规定 。[9] 2007 年 7 月 ,山东在公积金制度执行中即传出 令人吃惊的问题 ,近日出炉的山东 2006 年度审计报
3 本文是刘书鹤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06BRK005) 的部分成果 。 [ 作者简介 ]刘书鹤 (1946 - ) ,男 ,山东东阿人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老年社
会保障 。
·65 ·
多达数十个 ,有家政服务员 、汽车维修 、电工 、焊工 、 服装制作 、烹调等 ,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参加初级 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 ,包括教材 、实习费 、老师课时 费等在内 ,所有费用都是免费的 。除此以外 ,如果免 费培训的农民工取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 ,政府 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然而 ,尽管有这种不需要花 一分钱就能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却仍然让许 多农民工不愿问津 。
2008 年 1 月 总 144 期 第 1 期
山 东 经 济 SHANDONG ECONOMY
Jan. ,2008 Gen. 144 No. 1
流动人口玉
(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 摘 要 ] 本文在实证研究和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 ,指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方面存 在的如农民工免费培训“冷场”现象比较普遍 、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城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尚有一 些漏洞或法律盲区 、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和医疗救助薄弱等主要问题 ,并提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对策 ,如以城乡一 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眼光 ,增强改变与农民 、农村有关的社会保障滞后的紧迫感 ;认清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 “最大优势”,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等 。
有些还得托人找关系办理 。 (三) 城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尚有一些漏洞
或法律盲区 流浪乞讨人员中 ,老年人占有不小比重 ,有关调
查显示 :一些年老体弱 、身有残疾等生活无着的弱势 群体 ,为解决温饱问题在外乞讨 ,大中城市的救助站 为其中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救助 ,但还有相 当部分的此类人员在县城 、乡镇乞讨生活 ,无人监 管 ,自生自灭 ,一旦他们的人身遭受侵害 ,其合法权 益将很难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4]
不计”。而对于在东源县发生的惨剧 ,有评论称 :几 乎每次民工侵权案件的背后都能找到相关部门失职 渎职执法缺位的干系 ,几乎每次围殴讨薪民工事件 的背后都能找到强力部门不作为迟作为的干系 。[6]
医疗救助之薄弱 ,表现为对被救助者一般疾病 的应付以及重病者的无奈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的过分薄弱 。有资料显 示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 22 % ,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 世界的 2 % ;就这仅有的 2 %的医疗资源 ,其 80 %还 集中在城市 。[7]
(四) 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和医疗救助薄弱 农民工讨薪难 ,这是老话题 ,而且讨薪成本昂 贵 。农民工为了讨回微薄的血汗钱 ,数次乃至几十 次找有关部门 ,有的奔波 、愁苦 、穷困成疾 ,有的甚至 为此要跳楼自杀 。讨薪难 ,也逼着文化水平很浅的 农民工“啃法律”,有的居然因此而成为为农民工讨 薪 、维权的专家 。 直到最近 ———2007 年 6 月 29 日 ,在广东省河源 市东源县还发生了农民工讨薪的惨剧 :近 300 名来 自重庆的农民工 ,因 4 个多月工资近 500 万元被项 目业主拖欠 ,遂罢工抗议 。不料 ,项目业主找来全副 武装的人员对农民工大打出手 ,造成 10 余名伤亡 , 其中 1 人死亡 ,6 人伤势严重 。[6] 农民工讨薪出现的诸多问题 ,显露了法律援助 的薄弱 ,但其真实原因却是政府不作为乃至司法部 门的渎职和腐败造成的 。有报道称 ,一些建设单位 之所以欠薪 ,是因为这些建设单位是当地的“税收大 户”,与有关部门和领导关系密切 ,很容易受到地方 袒护 ,在上报拖欠民工工资项目和数额时故意“忽略
笔者认为 ,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救助力度过小 ,是 与我国整体住房保障力度小 、问题多息息相关的 。 笔者关于住房的专门研究认为 “: 官商勾结获暴利 , 房地产市场被扭曲”以及“两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 房) 建设缓慢等是造成我国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住 房保障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 。
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武汉市汉正街 ,自 2006 年 底农民工培训学校开办近半年来 ,除开办礼仪常识 和法律知识班外 ,涉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开办了电 脑班 ,累计培训 200 人次左右 ,这与汉正街 2 万农民 工的数量是极不相称的 。[2]
(二) 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2007 年 2 月 15 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去年价格违 法案件情况 , 教育乱收费以 27637 件位居首位[3] 。 这其中就有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乱收费问 题。 厦门大学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碧英教授就 此指出 :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难的问题首先表现 在取消农民工子女借读费政策受益面窄 ,大部分农 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时仍要交纳一笔借读费 。导 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农民工身分认定程序 过于严格 ,即需要“三证”:农村户籍证明 、在厦门的 暂住证 、合法务工证明 (包括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保费 证明) 。但由于不少农民工在厦门打工期间 ,没有与 用人单位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或是无法提供社保缴 费证明 ,农民工的身分就无法认定 ,随其进城的孩子 就读公办学校的借读费也就无法减免 。据了解 ,目 前 ,在厦门岛内公办学校就读的 2 万多名农民工子 女中 ,只有 4700 多人通过了“农民工子女”身分的认 定 ;这 4700 多名农民工子女中 ,仅 2000 余人享受减 免借读费的优惠 。 又据 2007 年 2 月 14 日《法制日报》载 : 尽管兰 州市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可凭借相关证件免交 “借读费”政策 ,但该市仍有 68. 3 %的农民工不得不 为子女在城市上学交纳 200 —500 元的“借读费”。 原来 ,该政策规定 : 农民工免收借读费需凭“四证” (婚育证 、暂住证 、劳务输出证 、住房证或房屋租赁合 同) ,但办理“四证”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