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技巧前言第一节野外生存前的准备一、身体素质训练:利用一定时间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二、心理素质训练三、物质准备第二节野外生存与生活技巧一、野外判定方向:二、野外行走三、旅途中休息四、无中生有:水、火、指南针五、宿营六、野外厕所七、遇到雷雨时第三节急救知识一、毒虫咬伤二、毒蛇咬伤三、中暑四、出血前言野外生存是一种融认知、行为、情绪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形式,又是一项需要学员完全自愿才能实施的高风险性科目,最宜于专项进行。
学员将仅携带极少必需品登上孤岛荒滩或者原始山林。
学习如何野外定向、建立营地、取火、觅食觅水,结伴生存一段时间并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
训练目标:本科目促使参训者人与人、人与自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使对个人身体、意志的挑战,在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方面获益尤多。
在国外,野外生存一直被作为提高情商,很增强团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训练,亲密团队,改善人际关系。
能够使参训者摆脱烦恼,放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
利于参训者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调整心态,更好地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再创佳绩。
"挑战的不仅是体能、更是意识;挑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
生存已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活着",而是怎样"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质量",团队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团队的生存的"水平"。
挑战的目的在于提升,迎接挑战就是提升个人,熔炼团队。
"第一节野外生存前的准备一、身体素质训练:利用一定时间提高身体素质水平1、耐力训练在自然条件下,不拘形式以较快速度为主,快慢交替的长跑练习。
训练时可定时(如20分钟、30分钟)、定距(3000米、5000米)2、速度:(1)加速跑:由慢到快逐渐地加速跑60-80米。
(2)快速跑:距离可分别为30米、60米、80米。
(3)变速跑:采用加速跑--最大速跑--惯性放松跑--加速跑--逐渐慢跑的方法练习,如50米快跑|+50米慢跑+50米快跑+50米慢跑。
(4)顺风或下跛跑:利用顺风或一定坡度进行60--150米跑的练习。
(5)上坡跑:利用一定的上坡坡度进行30--100米跑的练习。
二、心理素质训练1、保持正常心态,避免盲目乐观进行野外生存之前,需要对每个细节进行考虑,了解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制定计划,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对于预计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胆大心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2、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在特别恶劣的条件下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下意识地培养自己抵抗不良环境(如寒冷、低压、缺氧、饥饿)的能力。
同时,运动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自觉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光凭兴趣办事。
3、培养团队精神野外生存对个人来说是件艰苦的事情,但如果一个团队的人团结起来,就可能变成轻松有趣的乐事。
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一优秀团队领导是团队的灵魂,有责任在团队中形成民主、公平的领导作风。
行动时必须以身作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紧急关头即使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组织和鼓励大家共同完成任务。
在集体活动中,不同性格的人需要相互理解和磨合。
有些性格在集体生活中常常会碰壁,比如过分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爱帮助别人、盲目自大、喜欢独行等,这些性格都是团队生活的大忌。
参加者应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努力使自己融合到集体中去。
4、克服恐惧心理陌生的环境容易造成紧张的情绪。
由于野外环境的未知,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人们会感到胆怯和不知所措。
这需要克服心理障碍,进行一些相应的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三、物质准备出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提供的是常用装备的清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自己郊游线路和时间等情况自由取舍。
一级物品(必备):背包、帽子、手套、地图、食物、指北针、常用药(创可贴、清凉油、黄连素、仁丹,镇痛药,抗生素,绷带等)、水壶(最好是保温的)二级物品:哨子、小刀(适宜可反锁的)、手电、电池、笔记本、笔、垃圾袋、卫生纸、打火机第二节野外生存与生活技巧一、野外判定方向:1、立竿见影法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扦,使其与地面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影。
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扦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
2、判断植物法树木、苔藓树冠茂密的一面应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
苔藓的道理与之相间。
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
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二、野外行走1、团体行进:团体行进需要一个领队和一个副领队。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团员都必须团结一心。
如果是一个大的团体,领队应指派一个人在前面探路,领队走在中间指挥整个队伍,副领队走在队伍后面以保证走得慢的人不掉队,并控制行进速度。
2、行走技巧:出发前最好准备一根手杖,不仅能减少旅途的艰辛,还可以作为防卫武器,用来打草惊蛇。
在平路行走时,应保持均速。
特别是刚开始出发时,应避免走的太快而造成疲劳,使情绪低落,影响后面的行程。
有规律地休息,平均每走30--45分钟应休息5--10分钟,坐下来观察队友的情况,必要时调整各自的负荷以便更舒服一些。
上坡时身体前倾,步伐小,可采用外八字形步伐并保持匀速前进。
下坡时身体前倾,步伐小,可采用内八字形步伐,适当加快速度。
上、下很陡峭的山坡可采用侧身走,或采用“之“字路线横向行走,必要时使用安全绳。
三、旅途中休息1、途中休息在外旅行途中的休息同样要讲究方法,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这是一个科学的休息原则。
中途休息一般应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
长短结合,即短时间的休息同长时间的休息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度。
短休息:是途中临时的短暂休息,一般时间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站着休息为主。
这种休息可以多一些,但时间短。
长休息:长时间的休息在平路旅行一般2小时一次,一次可在20分钟以内,休息时应卸下所有的负重,先站一会后才能坐下休息,不要马上坐在地上。
休息期间,可以自己或者相互按摩一下腿部(尤其是小腿)、肩部、颈部等部位的肌肉。
同时可以活动一下四肢。
休息是积极的,而不是躺倒休息。
同时,也应该注意树下有没有毒蛇,休息时,要仔细观察后再坐下。
2、喝水应适当提醒队友们注意的是,在水源紧缺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饮用水,不要为一时口渴而狂饮。
另外,在野外工作或探险中,喝水也要讲究科学性。
如果一次喝个够,身体会将吸收后多余的水分排泄掉,这样就会白白的浪费很多的水。
如果在喝水时,一次只喝一两口,然后合在口中慢慢咽下,过一会儿感觉到口渴时再喝一口,慢慢地咽下,这样重复饮水,既可使身体将喝下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决口舌咽喉的干燥。
一标准水壶(9一11升)的水量,运用正确的饮水方法,可使一个单兵在运动中坚持6一8小时,甚至更长些。
减少水分损失的方法:(1)尽可能多休息。
呆在阴凉隐蔽之处。
(2)尽量少吃食物,因为热体只有在液体的帮助下才能够消化这些食物。
这无形中就会增加脱水的危险。
(3)应当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
⊙饮用天然水源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察明水质状况,死水(无进出口的湖泊、水塘、水库)应当特别注意,如果水域面积大,并有水生动植物生长,且水质清,无污染,就可以饮用。
流水并非都可以饮用,有些河流、溪流由于遭受上游的工业或生活污染,水质已经变差。
如果无净化措施就不要直接饮用。
另外,有少数林里的溪流,表面看上去是清澈的,但它们可能包含有一些动植物腐烂生成的细菌、病毒等。
有些泉流同样可能包含有一些不适合人体吸收的矿物质及化学成分。
在饮用前可以通过眼观(纯净)、鼻嗅(无味)口尝(无异味),即可饮用。
四、无中生有:水、火、指南针在野外探险中成功脱险的因素很多,取得水、火及辨别方向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分别试举一例。
1、挖坑集水在旷地里挖一盆状深坑,坑底中央放一用以收集水源的器皿,坑面盖一塑料膜,着地的两边用石头固定,塑料膜中央放一小石头,使塑料膜中央略略向下低垂。
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坑内温度升高,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坑中的器皿。
这种办法尤其适用于沙漠或者其它温差较大的地区。
2、钻木取火在一块硬木板边缘切开一V字形开口,相对应的地上凿一V字形的浅槽盛放火种。
在木板上的V字形开口处不远凿一小洞,用一根中空的较柔软的带有软木髓的树茎作为纺缍,将纺缍木细端支在小洞里,用两个手掌搓动,不间断地用力使它逐渐向下钻深。
摩擦使纺缍木发热发红,轻轻吹气即可点燃火种。
3、悬针指南一截铁丝或缝衣针反复同方向与丝绸摩擦,会产生磁性,用细线悬挂起来可以指示方向。
但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方向须与观察日影得出的方向相参照。
这种简易指南针磁性不会保持很久,隔段时间需要重新摩擦以增强磁性。
五、宿营选择野外宿营地要注意以下几点:1、近水营地要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
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会遇到野生动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2、背风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风处,林间或林边空地、山洞、山脊的侧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避险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雷雨天不要在山顶或空旷地上安营,以免遭到雷击。
3、防兽建营地时要仔细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的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带,以防伤人或损坏装备设施。
要有驱蚊、虫、蝎药品和防护措施。
在营地周围遍撒些草木灰,会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蝎、毒虫的侵扰。
4、日照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洁。
便于晾晒衣服、物品和装备。
5、平整营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树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这样会损坏装备或刺伤人员,同时也会影响人员的休息质量。
最后清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
垃圾废物要尽可能带出,丢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掩埋。
六、野外厕所参加野外活动时,经常会在野外露营,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搭建营地的同时,建一个简易的野外厕所是极为必要的。
野外厕所应选择在营地的下风处,地点要比营地稍低一些,并应远离河流(至少二十米以外)。
最好是挖一个宽三十厘米左右、长五十厘米左右、深约半米的长方形土坑,里面放些石块和杉树叶(消除臭味)。
三面用塑料布或包装箱围住,固定好,开口一面应背风。
在厕所内准备一些沙土和一把铁锹,另准备一块木板或纸板。
便后用一些沙土将排泄物及卫生纸掩埋,并用木板或纸板将便坑盖住,以消除异味保持卫生。
另外,在厕所外立一较明显的标志牌,使别人在较远处即可看到厕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
当露营结束时,用沙土将便坑掩埋好,并做好标记,告诉其他参加野外活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