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本书第八单元第三十七课,本单元学习主题-品读古韵。《庖丁解牛》是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中庖丁熟练解牛、刀锋游刃有余、动作一气呵成。而他之所以技艺超群,源于他遵循自然规律(依乎天理)、反复实践的结果。而作者庄子也从中得到了他的养生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17幼师班学生多为女生,该班学习气氛好,学习积极、纪律性强;文化基础差,分析能力欠佳,但是集体凝聚力强,动手能力强,具备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注意听,积极跟进。
学生记录
严肃纪律,文明礼貌,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温故知新
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解读标题,了解作者
读透文章,掌握大意。
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积累字词
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解文章。
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寓言故事蕴含哲学道理。
加深知识点内容的印象,促进学习效果。
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完成课后心灵感悟的作业要求。(既游刃有余的理解)?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本节课对应的习题。
2,预习下一课。
学生致意,拿出教材和笔记本。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内容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做好笔记。
学生朗诵、做笔记、做练习
学生朗诵、翻译
学生小组合小组探究、思考。自由发言。
庖丁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1,庖丁解牛寓言故事结构
2,文章阐明的道理
庖丁因为遵循牛的骨骼结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解牛高手,解牛游刃有余。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诵文章。
三、翻译全文(时间:15分钟)(讲授法、练习法)
随便抽一排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教师补充完善。
庖丁为(介词,替,给)文惠君解牛,手之(独取或做助词,下同)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ā)然(象声词词尾,下同)向(通“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介词,引出对象)《桑林》之舞,乃(副词,又)中《经首》之会。
四、深度解读文章(时间:20分钟)(小组讨论法)
1,总结每段主要内容和作用?
2,庖丁解牛的技术怎么样?文章是怎么样描写他解牛的技术的?
3,庖丁为什么能技艺超群?
4,找出描写庖丁解牛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答案略,具体答案ppt呈现+学生和老师总结归纳)
五、探究主题(时间:10分钟)
1,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文惠君最后说“得养生焉”?
(1)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2)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3)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略,ppt整理播放)
2,古今异义
无非、天理、固然、难为
3,完成课本上第三题,据意写成语。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文言文90分钟时间不够,可能要课下延伸。
2,教学过程反思: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不够到位。
3,改进措施反思:课堂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板书设计
(另附纸)
庖丁解牛
庄子
一、庖丁技艺高超:遵循自然规律,多磨多练
二、养生之道:
避开矛盾,顺其自然
三、小结:文章内容和主旨。
四、作业布置
复习导入新课
8 2017年第三届广东省技工院校教研会(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竞赛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课题内容
庖丁解牛
授课类型
单一课
授课时间
90分钟
专业、班级
17幼师班
教材分析
本教材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主编,适用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教材共8个单元40课,每个单元主讲一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每课安排了“研读探究”和“心灵感悟”栏目,每个单元后配有单元讲座和拓展训练,使文化理论学习与知识拓展实践完美结合,学习本教材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理解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
能力目标: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课文中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
文章中字、词的用法,全面解读文章。(重点中有难点)
教学难点
课文中阐述的哲学道理。
庖丁解牛
庄子
一、标题与作者(5分钟)(提问法)
1,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牛的肢解
2,请介绍一下庄子?
(略,具体网上资料整理ppt演示)。
二、初读文章解决生词(15分钟)(讲授法、练习法)
1,学生初次朗诵文章
2,教师边读文章边正字正音、解决通假字。
3,完成研读探究第二题。
译文:
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分割牛的肢体。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略,具体见教师ppt)
三、字、词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法)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本班37人,分为6小组,每组6-7人)。小组合作找出这些词在文中的位置,并解释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法
提问法、视频教学法、讲授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
阅读朗诵法、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及
教学环境准备
教具:视频文件、ppt图片+文字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预测效果
【组织教学】时间:2分钟
【复习导入】时间:5分钟
【讲授新课】时间:35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时间:15分钟
【小组讨论】时间:20分钟
【小组探究学习】时间:10分钟
【教学小结】时间:5分钟
【布置作业】时间:2分钟
互相致意,考勤,强调课堂纪律。
复习上节课:(提问法)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篇课文?
2,课文的重点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总结)
导入新课:(视频教学法)
上节课的荀子在《劝学》中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只有不断的学习,方能成为有学识、有修养的圣贤之人。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剔骨师》,看看厨师们“解牛”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