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庖丁解牛》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庖丁解牛》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庖丁解牛》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庖丁解牛》的文本构成,掌握散文文本细读的鉴赏方法——“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2.感知庄子的“寓言”中的哲学思考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1.掌握《庖丁解牛》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2.内窥式阅读,直接从哲学层面思考从技艺到道理的艺术升格趋向。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黑板[课时安排]2019年2月21日下午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继《逍遥游》外,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另一篇作品——《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故事许多同学在小学或初中就听过,对以下几个成语更是耳熟能详,同学们也在之前的预习和以往的成语题中碰到过,具体说来,一共有9个:【PPT展示】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

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⑥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以下三个是衍伸: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

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

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

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亦作“发硎新试”。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二、题解《庖丁解牛》的情节故事固然简单,可是庄子的散文,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叙事层面,我们要用“庖丁解牛”的手段来解《庖丁解牛》,我们注意到,最近发了许多教辅书,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样的字眼——“解”,何谓“解”?【PPT展示】“解”会意的义素就有“牛”。

“解”,《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是“判也”,那么“判”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分也”,“分”,《说文解字》说“刀以别物也”,意即“分割,宰杀”。

请思考:为何不说“庖丁杀牛”“庖丁宰牛”,为何不说“刷题”“析题”“剖题”?“设酒杀鸡作食。

”——陶渊明《桃花源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司马迁《鸿门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明确:“解”字本身含有庄子对“道”的认知与思考。

三、进入课文学习,先阅读全文,然后师生互动。

(环节Ⅰ:师生朗读全文,感知全文。

)(环节Ⅱ: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问题。

)问题一: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

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然已解”的效果。

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PPT展示】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①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②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③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④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问题二: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

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明确: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

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

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庖丁解牛》开篇将庖丁解牛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将其解牛的动作形象化的描绘给了读者,呈现于我们感官的并非是在解牛,简直就是在欣赏一部“动作”篇。

紧接着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问题三:同学们,根据前两个问题整理下表,并思考“庖丁解牛之道”是什么?又是如何炼成的?文惠君领悟的养生之道是什么?由“技”“艺”到“道”分三个境界:(一)明确境界: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

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才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二)明确传“道”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三)明确文惠君悟道文惠君作为君王,首次以配角形式出现在全知视角的散文中,文惠君同步悟道,既做了庖丁的观众,也作为读者观众代表,一起衬托庖丁的高超技艺。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四、彩蛋在哲学义和美学义后,我们今天引入一个“文化义”,文化意义的把握需上升到民族文化心理。

譬如,日本的工匠精神举世闻名,为了寄托让每一个操刀的人都有娴熟刀工的美好愿望,日语中的“庖丁”就是菜刀的意思。

然而,庖丁的“道”不能简单用工匠精神来概述,或许,大国工匠定有技艺,未必有“道”,得“道”的庖丁很难具有复制性,可谓空前绝后。

作为菜刀的“庖丁”是世界共享的,可中国的庖丁却是独门,我们一起来看2019年深一模作文题: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

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

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

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独有者为伟大深圳市翠园中学高映东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共享,则人独有之慧能偏指“心”的领悟,这无法复制,无法代替,是人从掌握技艺走向“得道”的体验。

智能可以共享,低端的体验可以复制,然慧能则是匠心独运,是独树一帜的操作,人之精神也好,国之灵魂也罢,“独立、独有、独创”是最朴素的意义。

纵观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大公无私地共享,是道德进步的体现;但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理想必不能诠释成“共想”,恰恰相反,共产主义理想可谓是“独”字最精妙的表现,正因为有这些独创者、独有者,他们感受思考、享受体验,才能不断调控自己的幸福阈值,才能真正体味别样人生;也正因为有这些独创者、独有者,我们才收获前所未有的集体自尊,从未有过如此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

独立的普遍意义在于探索属于自己的真理,选择自己承包的体验,不仅尊重自己的内心,也不轻易附和他人而饶恕自己滋养懒惰,共享的制造钟情于灵感的创造才能成就发展的伟大。

我从来不认为独有和共享是对立的,正如辩论共享之事物的利与弊、探讨机器是否代替人等是无端一样,我们从来都坚信,物质的寡有与否,和精神的丰赡与否不是一个维度去衡量的问题。

国家自然需要共享经济及其衍伸事物,需要智能地复制和智能的替代。

毕竟,慧者物以稀为贵,他们因守望而倔强,因其独立人格被世人曲解成唯我独尊而无奈,因独门秘笈在初始期不被世人认可而沮丧。

然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青年,还是要奔着这种独有之路而去。

智者因看见而相信,慧者因相信而看见,一个立足当下或历史,一个拥抱未来或诗意。

为何核心技术和理论制度创新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那我试问,谁的未来是要来买来或讨来的?日语赋予菜刀以“庖丁”的读音,寄托着一种文化心理,即祝愿操刀者有庖丁解牛般的绝世刀工。

然菜刀可以复制千千万,古往今来,能在文惠君面前表演合于桑林之舞且能演绎上升到普遍哲学意义的,唯有他一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