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准确区分一些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2.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难点: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代表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
命”,他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解题
庖丁:庖丁:庖:其职也,厨师。
丁:其名也,厨师的名字。
古代这样的说法并不鲜见,如弈秋,弈:其职,这是个棋手;秋:其名,棋手的名字。
优孟:优:其职,是演员;孟:其名,演员的名字叫孟。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泛读(教师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朗读全文,正音正字
yǐ踦(支撑,接触) 騞huā(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诵读提示:庄子之文汪洋(深不可测)恣肆,庄子之文在大量铺叙时,往往是陷阱,前人评价庄子之文初读时“出乎意表”,但读懂之后便觉得“入乎情中”。
二读
整体阅读,理顺文意,理清思路。
同桌互译,理顺文意,解决字句问题。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
概括文意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A,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
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
动作。
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
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
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合于《桑林》之舞: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乃中《经首》之会:
是针对于解牛的那一整套动作而言,说解牛的动作如同《桑林》这支舞蹈。
是针对解牛时候发出声音而言,说这声音合乎《经首》的节奏。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
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这样高超的技术,使得文惠君赞叹之声脱口而出: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盍——何)
②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B.三个境界的理解:①庖丁同意文惠帝的说法吗?庖丁是如何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不同意,文惠君的评价停留在“技”的阶段,但庖丁认为“技”并不能概括自己的才能。
庖丁认为: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
(总说)
庖丁回忆自己的从业经历,阐述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他逐渐抓住规律,勤学苦练的过程。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所见
全牛)
这是积累上认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
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