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歌行》学案(教师用)

《短歌行》学案(教师用)

《短歌行》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曹操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在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知人论世)2、能抓住诗眼,读懂诗歌的感情。

3、能鉴赏诗中的比喻、用典的艺术手法,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譬(pì)如子衿(jīn )呦呦(yōu )鹿鸣鼓瑟吹笙(shēng )何时可掇(duō)阡(qiān )陌(mò)契(qì)阔谈讌(yàn )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加点字):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失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即“慷慨”,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解忧....:倒装句,“以何解忧”,用什么来解除忧愁呢。

青青子.衿: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本文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忧从中.来:忧愁从这里来的。

乌鹊南.飞:乌鹊向南飞。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绕树三匝..:绕着树废了三圈。

三,概数。

山不厌.高: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度。

厌,满足。

3、知识链接:(1)、“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分为短歌,长歌,因音节节奏长短区分。

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4、资料补充:(1)、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

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而他也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词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关于“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课堂探讨】一、诵读全诗,感知诗韵:1、全诗朗读指导: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注意节奏,二二节拍,同时声音要洪亮,读出“慷慨悲凉”的韵味。

2、自由诵读诗歌,并品评自己喜欢的诗句。

3、听配音朗读,听音入境,体味曹操此时的心境。

二、整体把握,感知情感:1.通读全诗,请你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提示:“诗眼”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和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字词,用以表达诗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关键所在,是整首诗的精髓,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通读全诗,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的具体内容。

你是从哪些诗句分析出来的?明确:一、忧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二、忧贤才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及求贤不得的忧思。

)三、忧功业未就。

(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贤才难求之时,油然产生了功业未就的忧虑,愿意海纳百川,学“周公吐哺”,使“天下归心”,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3、总结情感:本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感知手法:1、诵读诗歌第1—8句,说说这8句具体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明确:①设问,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

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2、诵读诗歌第9—16句,说说这8句具体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用典。

诗人再次借古人之语,表达了他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以及贤才若来,对贤才的礼遇。

3、诵读诗歌第17—24句,说说这8句具体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比喻。

诗人用明月比喻人才,发出深情的呼唤: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并且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4、诵读诗歌第25—32句,说说前四句具体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明确:比喻。

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5、“诗言志”,结合最后四句,说说诗人的志?诗人是如何体现这种志向的?明确:用典。

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像周公一样殷勤地接待贤才。

这四句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四、总结课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课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统天下)课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③功业未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作业:1、背诵曹操的《短歌行》,2、结合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在作文本上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小文章,题材不限。

【附录】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机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狡诈、阴险、嫉妒的人。

历史上也有人对曹操做了评价,如:(1)鲁迅: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易中天: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

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

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

所以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