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手机这一曾经的高消费品,现也十分的普及。
放眼一望,无论街头还是巷尾,男女还是老幼,白领还是平民,都有伴随有手机的身影。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
但随着使用手机的学生人群增加,各种利弊的比较,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一、使用手机的好处
1、代替手表掌握作息时间。
2、加强同父母的交流。
如果学生家长有急事找子女,可以通过手机尽快联络。
反之若学生上下学途中或在学校发生偶发事件,可第一时间与家长(监护人)取得联系。
3、增加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
节假日一个祝福短信,一声问候,可增进师生及同学间的友谊。
4、学生带的手机已有多项功能,如听歌,玩游戏,上网等,学习疲倦后可听听音乐,玩玩游戏加以调节。
不懂的问题可上网查询。
减去了带其他贵重物品(MP3,PSP)及专门去网吧的麻烦。
二、使用手机的坏处
1、手机辐射大,对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大。
2、课堂上玩手机(发短信、游戏、听歌等),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
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已不偶然.,使用手机的时间的增加,必然会使学习的时间的减少,从而导致成绩的下滑。
3、败坏考风学风。
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
筹莫展,除高考之外,大大小小的考试基本上都靠手机作弊,蒙混过关。
在读书无用论的横行的今天,在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的形式下,手机作弊是愈演愈烈,我们平时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初中高中毕业考试等等在某些同学的眼里简直是形同虚设,其水平的真实性也很让人怀疑。
4、网吧进了教室,毒害青少年。
以前,学生需要翻越学校围墙才能到网吧上网。
而现在,随着手机GPRS的强大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网页浏览、阅读黄色信息和拨打不良声讯台。
5、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
相当多的学生使用手机不是为了和父母加强联系,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而是为了谈恋爱。
肆无忌惮地说悄悄话,或用手机QQ发肉麻短信和彩信,有的寝室甚至用手机看黄色电影,经常搞到深夜十一二点钟,引起整个寝室的学生都无法入睡。
一些想读书的学生对此深恶痛绝,苦不堪言。
6、手机拼时尚,助长攀比风。
手机型号不断翻新,其外形、功能、价钱都成为比较的内容,有的学生手机价格高达七八千。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不太好的学生也会以各种借口向家长提出购买手机的要求,加重了家庭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当学生使用手机形成风气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实在买不起手机的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攀比心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心态。
7、借助手机中的计算器及字词典等功能,产生依赖思想。
8、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具有关统计表明,学生使用手机的费用每年最低也在500元以上。
.
三、通过上面的比较,对于学生而言,利少弊多。
而学生使用甚至普及手机可能社会发展的必然。
堵不如疏。
不凡从以下入手。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开手机或不带手机进教室,不轻信虚假短信,不
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
2、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理解与配合。
召开家长会形成决议,让家长明白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弊端。
家长不给小孩配手机,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学生携带手机。
②开设家长与学生联系的绿色通道。
在校内设立公话超市,保证学生通信的需要。
向家长公布学校各部门、年级办公室、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电话号码。
孩子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了解。
3、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各项规定。
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手机的使用。
例如为杜绝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考场,并加大对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从制度上保障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
同时对在教室内或就寝后使用手机,要给予严格的处罚。
4、强调学生自律,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教学生什么时间使用手机,怎样使用手机。
师生共同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手机的性能和对人体的危害,要教学生别给陌生人回信,不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轻信虚假短信,不发内容不健康的短信等。
5、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学校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思想上真正实现转变,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作为学校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使学生从自身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同题。
6、通过天会、班(团)会,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舆论造势。
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由佩带手机所带来消极因素得到慢慢改变。
7、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从源头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治理。
政府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现有法律对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因此,建议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只要老师、家长及全社会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正确规范和引导,各方认真配合,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