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
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
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
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
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
接着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
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
而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的市场经济。
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定的心理与行为。
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
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
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点分析的非常深刻。
另外老师举的例子也非常生动,例如睡觉的例子,电灯泡的例子,空调的例子,都给人耳目一新却又非常信服之感。
这一定是因为老师细心观察生活,细致思考问题。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
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讲到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
先提到目前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主要有两个:人文取向和国学取向。
人文取向的特点是以国民性的研究为重点,以批判性为主。
国学取向的特点是对典籍解读与诠释,对价值导向与思想探讨(关注思想上的价值取向),脱离社会实际。
另外还有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他们通过文化比较即人类学的研究、汉学与史学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地域性研究等认知中国人。
在上述的几种研究领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西方学科体系的普适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性问题,人文与国学面临随意性与过度诠释问题,本土化师徒“化”什么的问题等。
因为之前的研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立场,如问题意识导向;脉络观;文化类型的比较;结合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探讨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中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理论、概念或者中国学派。
在第九节课中,讲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
在有关脸面观的已有研究中,脸面研究的取向与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人文的观点,把中国人看成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最凸显的就是爱面子和要面子的心理;西方的观点:不倾向于认为脸面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特点,它更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一个特征,纳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范畴内。
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理论;本土化的观点;台湾学者的研究。
而有关脸面定义也众说纷纭,如区分性的定义认为脸指道德层面,面子指在社会层面;合一型的定义认为不要把脸、面和道德、社会地位、荣誉等相互混淆;无法明确定义认为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来具有明确的意义。
其中关于脸面习语脸面习语的探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和“争光”“争气”同义,“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相近,“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情)分上”同义,“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同义;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意。
由此可以发现,“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脸是一个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
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社会圈人的心目中所长生的序列地位。
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得由该社会圈来认定,不是由自己来认定;一旦社会圈成员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是面子的出现;正面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面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正面评价,不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负面评价;一个个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地位排列会有差异。
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对脸面同质性的分化作用。
其影响表现在中国人不再倾向于通过自我的形象来获得他人的心里地位,进而又导致中国人不但在脸面心理与行为中偏向面子,而且还造成了脸和面子的分离。
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重点已经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
2、根据本课程,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大约500字)1、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①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②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③农业灌溉所养成的借鉴与储蓄的心理;④地缘观念的形成;2、小农经济①劳动是一种家庭成员的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②生存、生活、生产、剩余融为一体;③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导致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④为自己、自私自利、实用性等成为生活中基本心态;3、家乡共同体①家作为生存、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位,几乎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唯一归属。
家乡随之成为最能激起中国人情怀的地方。
②由于加的规模不确定,由户、族、宗、村、乡等逐步放大,自私和自己等概念也随之逐步放大,所谓“为自己”也就可以是为家人,为亲属,为老乡,乃至为地方和为国家,“私”也就转化为“公”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包含于其中而不可分割。
③家庭生活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扩张: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互助功能,慰藉功能,养老功能,送终功能。
正因为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性导致了中国人A、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可能;B、家的扩张导致了社会无法建立,人们也不寻求社会秩序,而是用家庭秩序代替社会秩序;C、中国人不容易组织起来,社会团体缺乏,同乡会、商会、地方帮派成为组织形式D、社会边界不清,专业、分工不显著,思维的综合性增强;4、官僚体制①血缘称为维系关系的纽带;②科举制度带来的人往高处走,功利读书,生子读书的观念;5、儒家思想①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谓之五伦。
②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③对等关系与不对等关系;④权威关系;6、中国际人关系运作①中国际人关系运作的特点A、捆绑性就带,情理并重命题;B、秩序的建立,不对称关系命题;C、空间上的统一性一再强化,关系同域化命题;②人情,中国人的社会交换A、工具性与感情性相互包容;B、维持关系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C、欠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基本原则;D、报的观念及其行为取代了一般性互惠。
③人情关系的增进A、感恩戴德,关系进入到恩情,就体现了价值的无限性(对他人的预先摄像);B、人情投资,别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资源,而你想得到他所拥有的资源,体现了价值的工具性(对他人有目标的投入);C、礼尚往来,一般互惠,只为增进友谊;7、差序格局:亲疏远近,维系私人道德,公私不分8、注重脸和面子翟学伟老师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真的是入木三分。
听着老师讲的课,然后联系到生活现实,发现真的是那么回事,从自己家庭到周围的人,好像还真都是这么活着。
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原来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有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结果。
有些人活着,就是简单的活着,也不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
有些人活着,像翟学伟老师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探索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活着,这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因为中国是熟人社会,中国人对土地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存在依赖感,即使今天,安土重迁的观念依然存在,例如现在大学生在外地上学,但仍想着能回自己的老家工作。
在上一辈中,储蓄的观念依然很强,中国人总想着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总生活在未来想像的美好之中。
中国人有串门的习惯,但现在城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灵上却越来越远。
中国人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注重血缘关系,亲近疏远,公私不分,注重脸和面子,这些都是存在的,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中。
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人具有的这些的特点都是错误的,也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一切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扎根在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的东西,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对待西方的思想观点,也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老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衡量中国人,如何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体系,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以尊敬老师为例,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当代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请谈出你的看法。
(大约500字)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