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安全小知识

野外安全小知识

一、安全准备1、野外作业前的准备在野外地质调查出行前,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出行目的:地质调查的出行目的是什么,要获取哪些信息,做哪些工作。

(2)出行装备:根据出行的目的,确定需要哪些特殊的装备。

(3)工作地点:此次地质调查的地点在哪里,目的地是否存在特殊环境、地质及气候。

(4)出行方式:有交通工具还是徒步,需要徒步的地段大约多少千米。

(5)起止时间:计划有几天行程,若有意外,可能会延长几天,大约几天返回。

(6)人员组合:同行者共多少人,如果是大队人马出行,有怎样的后期保障。

(7)身体状况:工作人员目前的身体状况如何,在野外期间,身体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应该带上什么药品和卫生用品。

(8)气象情况:目的地的气象情况如何,工作期间是否会有恶劣的天气。

(9)特殊要求:去野外还有什么特殊目的,还应该配备什么特殊装备。

根据以上几项思考,将所有的装备品放在一起,确定用多大的背包。

最后,别忘了问自己:钱和证件等是否齐全。

2、出队前的安全准备(1)要了解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交通、治安、人文等情况。

对于工作目的地,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好。

尽最大可能对天时地理有更多了解:河流的走向和流速,水的落差、速度以及有无险滩等;山有多高,坡度如何?有何种植被?树的种类与分布如何?温度如何,日夜温差多少?制定工作路线后,应使队部和项目人员都了解。

(2)在疫区工作要接种疫苗和准备预防物品。

(3)野外作业组要必须配备救生包。

(4)认真检查交通工具(包括易损备件、千斤顶、钢丝绳、铁锹、木板、拉绳等)、生产工具、通讯工具,确保性能良好,满足安全要求。

(5)在治安条件差或野兽出没的地区要做好安保工作。

(7)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进驻前要了解、学习有关风土民情知识。

(8)学习登山、攀岩、涉水、定向、找水等有关知识与技巧。

(9)有条件的应在野外工作用车、工作服、工作帽上印有明显标志。

3、分组作业前的准备(1)在准备启程出发前,应当检查食品、饮用水、火柴、药物、拉绳、生产工具、安全手册、野外工作服装等必需品是否齐备妥当。

(2)路线是否明确,气候、身体状况如何,如有气候异常要做好预防措施。

(3)配发必须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再次检查交通、通讯工具性能是否良好,安全救护装备是否带齐。

(5)分组行动前要约定会合时间和地点。

二、宿营地的选择野外环境复杂多变,相对理想的宿营地应具有以下特征:(1)平坦、开阔、相对避风、便于发出包括火光在内的各种求救信号。

(2)寒冷地区向阳,炎热地区避阴。

(3)局部相对高地,周围具有排水沟。

(4)距离水源不远,可避免与动物发生冲突。

(5)如果发生交通意外,又不幸受伤,需要等待救援应该离事故地点不远,发现事故地就能发现伤员。

选择宿营地的注意事项:(1)不要在风口搭建庇护所。

(2)不要在低洼地和干涸的河道(水道)上建立营地。

(3)不要堵住野兽的通道。

(4)不要在距离水源.太近的地方扎营。

(5)不要在瀑布下面宿营。

(6)不要住在孤立的高树下面。

(7)不要在陡坡上或悬崖下,以及那些有掉落岩石、雪崩风险的地方宿营。

枯树下也不适宜宿营,以防折断时砸伤人:(8)别捅“马蜂窝”。

(9)建立雪洞或雪屋时,注意雪崩的危险。

(10)密林深处不安“家”。

三、森林火灾预防与逃生1、火灾预防(1)在林区严禁吸烟。

切勿丢弃未熄灭的烟头或烟斗灰烬。

(2)在干燥的季节,最容易发生火灾。

针叶林中的枯叶满地,内含油脂,见火就着,应当小心。

(3)野外生火,不能靠近干枯的草丛和灌木丛。

火源周围直径两米的范围内,不能有易燃物。

(4)野外生火,要在背风的地方,防止吹飞的火星或灰烬引燃周围的草树。

(5)离开营地时,彻底的把火弄灭,做到人走火熄。

(6)严禁丢弃未熄灭的烟头或烟斗灰烬。

2、扑灭小火灾如果是发生小面积的的火灾,要设法把它扑灭。

(1)如果附近有人,应派人去求救,或者呼救。

(2)灭火时可用弄湿的毛毯、外衣、布袋,也可以砍一棵合适的枝叶茂盛的小树(如一米多高的小松树)作灭火拍。

(3)灭火时要背着风,从火的边缘向里扑救。

这样,就算火势突然旺起,也不会向你迎面扑来。

(4)大力的拍打火焰火急挥灭火拍只会使火势更加猛烈。

应该持灭火拍压火,应将一处压灭,在压一处,不要乱打。

(5)帐篷刚起火时应以灭火为主,人员应尽快有序的撤出,弄断拉绳,推倒立柱,将火扑灭。

如火势猛烈,应以保护生命,防止引起山火为主,不要让帐篷撑立着燃烧,要将其推倒,防止火势蔓延。

(6)倘若火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马上逆风走到安全之处,尽快向有关方面报告。

3、森林火灾逃生遭遇森林大火时,必须尽快判断周围情况,采取最适当的行动。

(1)最佳的逃生方式,是朝河流或公路的方向逃走。

此外也可跑到草木稀疏的地方。

同时要注意风向,避开火头。

(2)如果被大火挡住去路,应走到最开阔的空地中央,如有可能要清除自身周围的易燃物。

不要走近干燥的灌木丛或野草茂盛的地方。

(3)如果带有水,弄湿毛毯或外衣,遮盖头部。

如果附近有溪流,池塘,赶紧涉到中央。

(4)如果火焰逼近,跑已经来不及,因该马上伏在空地上或岩石后,身体贴近地面,用外衣遮盖头部,以免吸进浓烟。

(5)倘若身在汽车内,不要下车,关闭车窗车门以及通风系统。

虽然汽车的燃油箱可能爆炸,但是下车后被烈火烧伤或因吸入浓烟而窒息的危险更大。

如有可能,立刻驾车逃离。

(6)如果有可能,可以挖洞藏身,等待大火火头过去。

(7)大火过后,可逆风向而行,弄熄余焰,穿过已烧过的火区寻找出路。

四、水灾逃生水灾通常发生在河谷以及低洼地带。

如果在这些地区作业,遇到暴风雨,需要格外小心。

1、如何逃离水灾(1)在野外,不要在河谷,山谷低洼处,山洪经过之地或者干枯的河床上露营。

露营地选择在高地更加安全。

(2)如果营地受到洪水威胁,时间允许的话,收拾必要的轻便物品,或把东西方到高处。

时间不允许,因该马上往高处撤离。

(3)如果来不及跑上山坡等高地,可爬上附近的大树或岩石上暂避洪水。

(4)不幸落水时,切勿惊慌,抓住洪流中的树木等漂浮物,漂流而下。

在河湾等水流较缓处游到河边,爬上河岸。

2、如何涉过泛滥的洪流在作业中,由于现场环境,必须涉过泛滥的洪流时,应注意:(1)如果被洪水困住,不要轻易涉水过河,若有可能,尽量绕道而走。

(2)过河时要拿着大约有一人高的手杖、木棍或结实的竹棒,即可防止跌倒,也可探测水深。

过河时,先用木棍探测水深,一脚站稳之后才能迈第二脚。

(3)背包不能过重,且要尽量抬的高一点,背包的腰带要解开,以便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卸下背包。

(4)利用绳子结伴依次过河最为安全。

绳子的一端系在过河者腰间,另一端绑在树干或岩石上。

如附近没有牢固的东西,岸上的人可用手抓紧绳子。

这样如果过河的人跌倒,同伴可将他拉起。

一人过完河后,就可在对岸帮助其他人过河。

(5)如果没有绳子,或绳子不够长,也可以几个人手拉手,腰间系上同一根绳子,结伴过河。

前面的人举步,其他人在水中站稳,以防一起跌倒。

五、意外事件与避险1、群体事件云南、青海、西藏、四川、新疆等西部各省、自治区居住着众多民族,风俗、忌讳、宗教信仰各异,在这些地方工作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尊重当地信仰,避免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

(1)汽车、帐篷、背包、行李等印上地质调查专用标志。

(2)随身携带证件、介绍信和相关证明身份、工作性质或工作任务的非机密文件,并妥善保管。

(3)如遇当地不明原因的群众围堵干扰工作时,应主动向对方表明身份和工作性质,并立即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取得联系。

在救助人员到来之前,以友好的姿态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动机、事态的严重程度,尽可能避免肢体冲突。

(4)要尊重民族信仰,尊重当地风俗,不要移动和携带忌讳物品。

(5)要远离毒品,防止人身侵害。

(6)要尊重所在地,特别是有特殊宗教习俗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因言行举止不当引发纠纷。

(7)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要冷静处理并尽快撤离危险地区。

2、交通安全地质工作者到野外作业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在某些山区汽车无法到达,需要用牲畜如马、驴、骡子,沙漠地区则应选择骆驼。

如果开车到野外,最好是开两辆车去,如果其中的一辆车抛锚了,就可以由另一辆拖到安全的地方。

在途中,要注意对车辆的维修和保养。

在车上必须备有一只充足气的备用轮胎、一个起重器、一把撬轮胎用的扳手、小瓶车用灭火器、三角警告牌等。

如果前往没有正式道路的偏远地带,要备足汽油,带上备用内胎以及包括撬胎杠杆在内的一整套修车补胎工具。

前往高原、戈壁、沙漠等一些特殊地区,车辆和人员都要按要求配备应急救生用品用具,如卫星电话、氧气袋等。

在地形陡峭且多岩石的地带,驴和骡子是较为理想的交通工具。

但骡子的脾气暴躁,在被激怒的时候容易伤人,因此,最好雇熟悉牲畜习性的人专门负责照看驮畜。

骆驼不喜生人,所以要雇佣一个熟悉地形和骆驼的向导。

首次见到骆驼时,不要离得太近,花一段时间熟悉骆驼的秉性,然后才能骑在骆驼背上。

用骆驼装载行李,行李宜用帆布包裹,携带的箱子在下面垫一些软物,这样不会对骆驼的皮肤造成刺戳感。

水壶用一根绳子悬挂在行李的表面,以方便拿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