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保理产业发展比较
【摘要】作为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和新型金融服务手段,保理产业的开展不仅能够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特别是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结汇风险,保证出口企业安全收汇,而且能为进口企业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最大出口国之一的中国,通过国内外保理产业发展比较而得出的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稳定和企业所需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理产业经验提供借鉴
保理,是“保付代理”的简称,一般指卖方将其与买方(付款人)因货物销售(服务)合同而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并由保理商为卖方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和坏账担保等服务中的特定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一、国外保理产业发展
1889年,美国纽约Oelbermann,Dommeridh&Commpany率先明确宣布放弃传统的货物销售代理和储存功能,但继续为欧洲出口商提供收购债权和坏账担保等服务。
这一事件标志着现代保理业务在美国形成。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保理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
而随着银行大范围的进入保理领域和众多专业保理公司的建立,保理的内容不断完善,保理服务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1968年11月,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简称FCI)成立,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其目标和宗旨是促进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
1969年,FCI为了规范国际保理业务的操作,维护国际保理业务当事人的权益和责任,制定和颁布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Cod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ing Customs,简称Code)。
经过历次修订后,2002年7月正式更名为《国际保理通则》(Gen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Factoring,简称GRIF)。
此外,FCI还制定了《仲裁规则》(Rule of Arbitration)、《保理电子数据交换规则》(Rules)等,用以规范FCI会员间的双保理业务运作。
1988年,国际统二私法协会制定和颁布了《国际保理公约》(UNlDROIT Convention on Imernational Factoring)。
《国际保理公约》于1995年5月1日生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部专门调整国际保理法律关系的国际公约,为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
此外,各国的国内法律也有相关条款对于保理业务进行了规范,如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等。
有了国际组织的推动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国际保理业务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
根据FCI提供的数字,1976年国际保理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份额仅
占23%,到了200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44%。
2001年,全球国际保理业务总量仅为4102亿欧元,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迅速增长为14600亿欧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
二、我国保理产业发展
1987年中国银行与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国际保理总协议,标志着国际保理业务正式登陆中国。
1992年中国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标志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进入国际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共有15家FCI会员,另外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由11和15家FCI会员。
我国大陆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外部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的日渐成熟,使得中国正逐渐被称为全球保理业发展的亮点。
保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正式起步、规模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正式起;步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保理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是在1993年后,2000年后我国保理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我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为16.8亿欧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保理总量为55.8亿欧元,较2000年增长了25倍。
保理总量超过了智利、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三、国内外保理产业发展比较
比较国外主要国家和我国的保理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现代保理业务起源于英美,已有上百年历史,7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相应的立法得到加强,专门成立了保理协会对保理业务进行规范;而我国的保理业务起步于80年代,源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资信调查,至2000年,国际保理发展缓慢,国内保理刚刚起步,随着企业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最近5年来,保理业务得到国内中资银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与国外保理发展相比,我国保理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国际保理业务先于国内保理业务发展起来,多样化的国际保理业务正在加速发展。
1992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
2000年3月,中国银行首家推出了两项国内代理融通业务:发票贴现业务和综合保理业务,开始了我国国内保理业务的正式市场运作。
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国内保理业务宣传介绍。
2000年前,我国的国际保理以有追索权出口保理为主,目前,无追索权国际保理、保理托收等保理品种正在我国开展起来。
中国自90年代初正式引入保理以来,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培育,也已开始起步并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从1999年到2011年,中国的保理业由最初的3100万元欧元市场规模,发展到2011年的69亿欧元,增长了近200倍。
保理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已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保理还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客户覆盖面窄。
国际保理量仅占我国外贸总量的很小比例。
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统计数据,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在国际保理市场上,仅占世界保理交易市场的千分之一左右。
第三,开展保理业务的主体单一,保理体系建设薄弱。
我国2005年加入FCI开办保理业务的商业银行增至12家,但这12家国内商业银行的保理发展极不平衡。
中国银行保理量份额最大,占据72%,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交通银行份
额占7%,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所占比例相当,均占4%,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的保理量所占份额相当,均占国%左右,中信实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保理份额各约占2%,而中国工商银行保理份额最小,不到1%。
其他公司类保理业务主体还没有成为主流。
第四,国内保理业务刚刚起步,形式单一,客户范围较小。
2000年3月,中国银行首家推出了两项国内代理融通业务:发票贴现业务和综合保理业务,开始了我国国内保理业务的市场运作。
综合保理业务即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帐管理、应收帐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帐担保,为无追索权保理;商业发票贴现业务,即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帐管理、应收帐款的催收服务,又称有追索权保理。
其它银行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国内保理业务宣传介绍,然而,真正大规模运作国内保理业务的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出现,保理业务公司更少。
近一两年来,国内保理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量上分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没有形成规模。
如何在国内市场大规模开展此项业务,仍然是值得业界深入思考并尽快付诸实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