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成本的著作:书籍。

书刊。

书稿。

书香。

信:书信。

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

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

书写。

书桌。

书案。

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

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

隶书。

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

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

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

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

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生1 “萧萧的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生2: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师:你说对了。

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长期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

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

(指看文本上的图)。

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孩子们在做什么?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生:高兴!师:是的,诗人是高兴的。

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

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

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

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投影显字):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

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

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

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齐背诵,投影显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

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师:你讲得太好了。

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4人举手)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

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阵阵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

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生:(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

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更恰当!)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

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