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夜书所见》4.《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
)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
“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
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
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
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在这样一个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他为什么在外地“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补充叶绍翁资料。
)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4.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篱笆下的一盏灯)5.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己家中的孩子也如此逗过蛐蛐呢!)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啦。
(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
接下来就是要“斗蛐蛐”了,更是有趣极了!6.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一些的开心,快乐……)板书:一些快乐深秋的景致触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7.背诵诗文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四、补充拓展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想与家人团圆的季节;秋夜,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使孤身漂泊的游子产生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指导生字,布置作业1.指导生字“送、挑”的书写。
2.背诵《夜书所见》和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感:动客情一些快乐《夜书所见》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
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
3.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读通课文(5分钟)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板书:读通)2.闯关游戏: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
(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3. 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4.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谁再来试一试。
四、读懂课文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
(板书:读懂)(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指导书写“寒”。
理解“寒”的意思。
2.自由地读读前两句诗,说说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梧叶、秋风)秋天里,“送寒声”的仅仅是梧叶和秋风吗?还会有什么?①出示范例。
②学生练说。
送寒声有这么多,为什么叶绍翁只写梧叶和秋风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为什么写梧叶,猜猜看!(1)体会“梧叶”之“寒”。
课件出示:“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你知道了什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时,他的心情就寒了)谁来读读第一句。
这个孩子把“萧萧”拉长了读,就表现了梧叶的寒。
谁还来读一读。
你着重强调了“寒”字,就读出了诗人孤独、伤感,谁还来试一试?全班一起读(2)体会“秋风”之“寒”。
①叶绍翁为什么还要写秋风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怎能不让诗人伤感呢?)一起读读第二句。
“客”指的是谁?(叶绍翁)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秋风触动了客人的什么情呢?(思乡之情)不怪得诗人如此伤感,再读读前两句诗。
(生齐读)(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
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
远离家乡很久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我现在是要选择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还是要选择继续远游,谁能告诉我呀?(音乐造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怎样?(很孤独、很寂寞……)3.总结:此时,梧叶在动,秋风在动,客的情也在动,这就叫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过渡: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1.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
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2.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吗?(“明”)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亮堂起来。
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一下子温暖了许多。
3.诗人看着那盏明灯,快乐嬉戏的孩子,他会想些什么?总结: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这就是借景抒情呀!再读后两句诗。
4.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景的变化而变化着。
让我们一起再去读读这首古诗。
五、移写法诗中触动了叶绍翁情的仅仅是秋风吗?还有哪些景也触动了他的情呢?请同学们学做小诗人也来写一写。
出示:动客情。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
“所见”,就有所感,“借景”就能“抒情”。
六、拓展延升(3分钟)1. 总结学法:读准--读通--读懂。
2.推荐阅读材料《静夜思》、《泊船瓜洲》、《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借景抒情4.《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