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考生学号: M12130500002 考生姓名:欧阳宏达考生专业:设计学-----------------------------------------------------------------------------------------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一、前言1.关于佛像的出现于发展佛像的出现:佛像大约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地是马朱拉一带。
其后,印度受到了波斯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的雕刻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
犍陀罗艺术受到波斯与希腊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罗马雄健的艺术形式。
犍陀罗的雕刻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肉感美而闻名。
庄严的佛像也一样。
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像艺术最辉煌时期。
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
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佛像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
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gan)青,螺发右旋。
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
笈多式的佛陀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形式,衣服又宽敞而变为合身,由多层而变为单层。
腰部由粗变为苗条,呈女性化趋势。
眼帘下垂,表现出佛像安宁静谧的气氛。
然后是三佛齐时期的佛像,他的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其流派来说,它也属于大乘教派。
三佛齐式的菩萨像通常以青铜或者石料制成,最常见的是观音像,其貌似君王,装饰华丽,神态慈祥。
充分的显示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
佛像的额饰,圆而光滑,没有镙状的发髻,前额做成菩提树叶形或花边型。
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
内层僧衣在胸前重重折叠。
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
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国逐渐变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们要是去过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观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两片小胡子,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
2.泰国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泰国的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制作佛像,但是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佛像是从素可泰王朝时期开始,素可泰的佛像艺术是最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个性。
且受到锡兰佛像的影响很大。
素可泰时期的佛像一般取四种姿势:坐、卧、立、行,尤其喜欢制作佛足。
然后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佛像受到真腊影响比较深,中期受到素可泰艺术的影响,到末期,真正的形成了阿瑜陀耶佛像的艺术风格。
然后是吞五里王朝时期,因为吞五里王朝只有短短20年左右,因此就不做分析。
最后是曼谷王朝时期,曼谷王朝的统治者拉玛一世与拉玛二世对古时候的佛像很尊敬,因此大部分佛像都是修葺原来制作的一些佛像,拉玛四世以后的皇帝开始对佛像的造型有了新的崇拜,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拉玛五世对佛像的制作有了新的要求,即恢复了佛像头顶的光环,以保持佛的明显特征,在其他方面更加努力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西方人体解剖只是传入泰国,佛像的制做也更加接近真实的人体。
3.泰国素可泰时期佛像与中国明代佛教比较虽然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北传大乘教派,佛像的造型与属于南传小乘教派的泰国有很多差别,但是从明代木雕佛像能找到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佛像的特征:柳叶形的眉,鹰钩鼻,嘴带微笑,披坦右肩,袈裟从左肩斜挂下来直至肚脐。
袈裟边缘参差不齐,佛的姿势常作降魔式。
因为素可泰时期与中国元朝明朝的政治经济贸易交往很密切,所以我认为就因为这么密切的交往,对两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在佛像的制造方面也互相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国内研究:通过的泰国佛像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资料收集,本人发现与泰国佛像相关的书籍资料多以泰国佛教为主体,佛像的造型、特征、服饰研究多依附在佛教研究的书籍里,单独研究佛像的书籍较少,如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泰国史》,云南历史研究所的《中泰关系史简述》,段立生的《泰国史散论》,黄佩娴的《印度佛教部派的历史》,谭云山的《印度文化与佛教》,张曼涛主编的《佛教艺术论集》,段立生的《泰国中式寺庙》。
这些书籍都是从泰国的历史或者从佛教部派切入,对泰国的佛像研究只是带过的讲解。
在学术论文中,基本上也是从泰国的历史与宗教这个切入点切入去泛谈佛像的发展,从艺术与造型的角度专门去研究佛像的文献还是较少的,从历史与宗教谈佛像的有段立生的《泰国历代佛像鉴赏》,桑吉扎西的《泰国诗琳通公主向北京灵光寺赠送素可泰金身佛像》,孙广勇的《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梁晓俭的《泰国的佛教》,陈允吉的《卧佛像的起源与艺术流布》,王卫军的《“黄袍佛国”的佛寺与佛像》,戚盛中 ; 范梦的《泰国的佛教艺术》等。
国外研究:因为笔者研究的是泰国的佛像,因此国外对泰国佛像的研究的文献还是较多的,但是主要集中在泰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这些一佛教为主的国家。
但是以泰国佛像为单独研究对象的文献也较少,主要也还是从宗教与宗教建筑、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佛像的服饰方面也有研究。
如苏帕滴.底萨古亲王、教授的《泰国的艺术》,希立拉.卡弯萨讲师的《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曼谷大同出版社的《泰国中式寺庙》和在世界宗教文化刊物发表的《泰国历代佛像鉴赏》等。
在单独研究佛像的书籍上有瓦拉帕.坑素弯在曼谷STP出版公司出版的《佛像》。
三、结语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
泰国古代的佛像制作既是艺术,也是人类对神对佛教的崇拜的产物,他是佛教国家的一种寄托,不管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教义方面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泰国佛像的制作在起步阶段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
前素可泰时期的佛像受到印度笈多时期与扶南王朝、堕罗钵底王朝、三佛齐王朝与真腊时期的佛像影响比较大,而中国的佛教则是北传大乘教派,特点是佛像按照东方人的面容与衣着所造型,因此中泰间的佛像差别较大;而从素可泰王朝时期至阿瑜陀耶,吞五里时期,宋元明清与其往来频繁,因此在佛像的造型方面有了相同的地方,从对比图可看出,唐代的卢舍那大佛与堕罗钵底式佛像就有很大的不同,而这尊明代的木雕佛像与素可泰时期这尊降魔佛就有很明显的相同点,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泰国佛像的发展,第一是受到本国的统治者对佛像的造型有很大的影响,时代的民情风俗和国运之兴衰对佛像造型也有影响;第二是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佛像造像的影响。
附:参考文献1、文献图书[01].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 .泰国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02].中泰关系史简述[M].云南:云南历史研究所,1975[03].段立生. 泰国史散论[M].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04].黄病佛. 锦绣泰国[M]. 曼谷:曼谷泰华文化出版社,1974年版[05].黄佩娴. 印度佛教部派的历史[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6].谭云山. 印度文化与佛教[M]. 台北:台北大众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07].东南亚佛教研究[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8].张曼涛主编. 佛教艺术论集[M]. 台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09].段立生. 泰国中式寺庙[M]. 曼谷:曼谷大同出版社,1996年版[10].瓦拉帕.坑素弯. 佛像[M]. 曼谷:STP出版公司,1998年版[11].苏帕滴.底萨古亲王、教授. 泰国的艺术[M]. 曼谷:曼谷艺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次印刷[12].希立拉.卡弯萨讲师. 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M]. 曼谷:曼谷文字发展出版社,1979年版2、学术论文[01] 段立生. 泰国历代佛像鉴赏[J]. 世界宗教文化, 2002(12)[02] 桑吉扎西. 泰国诗琳通公主向北京灵光寺赠送素可泰金身佛像[J]. 法音, 2011(04)[03] 孙广勇. 泰国佛教的起源及其现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05)[04] 梁晓俭. 泰国的佛教[J]. 法音, 1993(08)[05] 陈允吉. 卧佛像的起源与艺术流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4)[06] 王卫军. “黄袍佛国”的佛寺与佛像[J]. 东南亚, 1987(04)[07] 杨谦伟.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1)[08] 王媛、路秉杰. 中国的佛殿建筑与佛像[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03)[09] 李琳. 中国石刻佛像风格及其断代[J]. 文史杂志, 2000(07)[10] 王辉. 浅析中国佛像艺术的演变[J]. 现代交际, 2011(01)[11] 罗伟安; 钱丹.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浅析[J]. 大众文艺, 2011(11)[12] 戚盛中 ; 范梦. 泰国的佛教艺术[J]. 世界美术, 1982(07)[13] 韩毓海. 卢舍那[J]. 书城,2004(10)[14] 马学仁. 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J]. 西北民族研究, 2001(12)[15] 费泳. 印度贵霜、笈多时期的佛像服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8(05)3、学位论文[01] 赵瑞娟. 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02] 周洋. 中国佛像造型表情与民族特征[D]. 江西师范大学, 2009. 硕士[03] 张怡. 唐代佛像石雕造型浅析[D]. 山西大学, 2012. 硕士[04] 王蕴锦. 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D]. 苏州大学, 2010. 硕士[05] 刘慧. 中原北方早期弥勒造像研究[D]. 上海大学, 2010. 博士[06] 范鸿武. 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 苏州大学, 2012. 博士[07] 麻元彬. 中原北方地区唐代佛教主尊像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 2012.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