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亚各国文化特色

东南亚各国文化特色

東南亞各國文化特色嚴智宏東南亞現在有十一個國家,整體而言這十一個國家的文化複雜多元。

他們深受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西洋–的影響;但他們對那些外來文化並未照單全收。

實際上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

目前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是外來文化與各國在地文化交織、融合而成的。

本文介紹東南亞七個國家的文化特色;這七國是我國「東南亞籍配偶」的主要來源國。

壹,過去的說法近一百年來,西方學界經常認為,東南亞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本身卻沒有什麼文化可言:一,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印度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大規模影響。

長期以來,西方學界盛行一種看法,即認為東南亞是「印度化」(Indianized)的區域。

因為印度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藝術、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在過去兩千年裡對東南亞產生既深且廣的影響。

其中,印度教可分為濕婆派、毗濕奴派等。

佛教則可分為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Theravada Buddhism)、大乘、密宗等。

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

較早時,主要是影響越南。

因為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

之後各個朝代也陸續對越南用兵。

長期下來,越南受中國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倫理、風俗習慣等。

近代中國也影響東南亞許多國家;影響的方式之一是政治或武力,之二是經濟文化交流,之三是移民。

三,也有人說伊斯蘭(Islam)文化影響最大。

島嶼東南亞(Island Southeast Asia)受伊斯蘭影響的範圍主要是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

伊斯蘭影響了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的生活(包括食、衣、住、用等等),尤其是「五功」、1不碰豬肉、不拿香拜拜等。

四,更有人主張西洋文化的影響最大。

除了泰國之外,整個東南亞自16、17世紀起漸漸淪為西洋列強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葡萄牙殖民東帝汶(East Timor);荷蘭殖民印尼;法國殖民越南、柬埔寨/高棉、寮國;英國殖民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

近代,西洋藉由政治力、跨國資本、各式傳播科技等,深入東南亞多數地區;西洋的價值觀動搖了東南亞的傳統思維。

1五功,指伊斯蘭信徒的五種功課,就是念(真主阿拉)、拜(每日於五個時段禮拜)、齋(齋戒)、課(課捐濟貧等)、朝(朝聖)。

上述各種說法都有理,但也都不夠完備。

它們都說對了某一部分,但也都不能圓滿說明東南亞的文化,更無法解釋各國之間的差異。

本文認為,目前的東南亞文化並不是純由某一個外來文化所成的,也非單因在地人士的創發;東南亞文化應該是各方、多股勢力長期接觸、交織、融合而成的。

因此,東南亞文化看來複雜多元。

貳,本文的分析:不同文化所影響的國家及地區東南亞大致可劃分為中國文化圈、南傳佛教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西洋文化圈。

一,中國文化圈(主要是越南)越南。

越南受中國影響的地方頗多。

從政治制度、語文、學術、社會(基本上是父系社會)、階層到家族等,均可見中國的影子。

但是越南許多文化別具一格。

雖然經常可見中國的影子,但無法於中國找到一模一樣的東西。

例如,其宗教綜合了儒、釋(以大乘佛教為主)、道等,加上在地的泛靈信仰;其文字「喃字/字喃」脫胎於漢字但有所不同;其《金雲翹傳》有「越南最偉大的古典文學名著」之稱(從中可見到部份的民族性)。

不僅如此,越南還對某些中國文化敬謝不敏。

婦女不纏足就是一個例證。

纏足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

由10到20世紀初,受害的婦女數以億計。

開始纏足時,腳掌骨肉扭曲變形,苦楚萬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

成年之後,由於不良於行,因此無法獨自遠行,也難做較大的運動,只好依賴男性。

又,社會上長期受制於「不纏足就嫁不出去」的束縛,使得纏足之舉多由母親為親生女兒執行,女兒再綁自己的女兒;為了女兒好,不能不綁她的腳;綁在女兒身,痛在母女的心與身。

世上沒有其他文化體系以這種方式對待其半數人口達數百年之久。

2所幸,越南女性沒有纏足。

除了中國、印度文化之外,其他兩大體系也有空間。

一,在信奉伊斯蘭的人裡面,有很多是占婆人(Cham)。

二,西洋文化在越南烙印了明顯的痕跡。

越南可說是近代東南亞文化轉變最大的國家。

越南於19世紀被法國「保護」,而原本的宗主國(中國)當時如泥菩薩過江。

法國由文字下手,在越南推行羅馬拼音文字。

這連帶改變了越南兩千年來以方塊字為主的文化,也使越南的傳統文化、近代文化之間出現很大裂縫。

其次,天主教在法國的保護下日漸興隆。

目前,教徒的人數在東南亞居第二位。

二次大戰後,世局變化多端。

越南成為美蘇兩大超級強權的角力之所,南北兩端都承載著極大的壓力。

1960-1970年代的越戰,更給越南帶來巨大衝擊,也傳入美、蘇的文化。

整個看來,進入越南的外力不但多而且非常大。

千百年來,外力相繼進駐,並產生影響。

越南一直與龐大的外力周旋,長期處在強鄰的旁邊。

有時外力「君臨」國土,有時幾個外力在此競逐,或相互牽制。

越南必須戒慎小心,盡量忍耐,以免將之觸怒;但又必須求生存。

即使處境不佳、運途不順,也要在可以伸展的空間內生活。

如果外力動怒了,則越南也會回應,但方法上有彈性。

這種環境,對越南人的個性造成影響。

例如,他們大都有耐性,能屈能伸。

這一點曾被比喻2客家女性為了扛起眾多責任、操持各種勞務,因此在中國社會流行纏足之習時,少跟流行。

為竹子:風來疏竹,於是竹子低偃;風過,竹子又伸展起來,挺直腰桿;而且,竹子中空、有節,可引伸為謙虛、有節操。

越南人還有其他共通性,例如:具強韌的生命力,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有時願意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等。

3概括來看,越南頗受中國影響,但持續有一種傾向,就是走自己的路、尋找自己的一片天。

以上的共通性,常常由越南的女性實踐出來。

越南的國土有點像一根扁擔,這根扁擔的沈重負擔,屢屢由越南的女性挑起。

我們很容易就能在她們身上看到上述特性。

例證自古到今都有,不可勝數。

例如,兩千年前(漢朝時)領兵對抗中國的兩位女將(二徵夫人),以及越戰(越南人稱之為American War)時的長髮娘子軍,都是巾幗英雄;她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絲毫不讓鬚眉。

她們擔任護士、後勤支援、宣導的工作時,又比男性上手。

她們不上戰場時,也往往是農工商的主力。

因為,越南近兩千年來戰爭不斷;男性為了作戰,時常在外。

女性遂常成為主要的生產勞動者。

做小生意的,多數是女性。

越戰期間,農事也幾乎由女性包辦,農業合作社由女性掌管。

自然,女性也能擁有、繼承土地。

戰時她們身兼數職,辛苦度日;戰後因為很多人喪偶(先生陣亡)於是成為女家長,繼續身兼數職。

近來,隨著經濟發展,女性成為勞工主流。

雖然,依照中國傳統父權式文化來說,女性講「三從四德」,地位低於男性,但是就經濟(實際勞動、肩負家庭生計、成為家裡的支柱)這方面來說,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非常重要。

了解這些之後就容易明白,為何「越南新娘」大多刻苦耐勞、勤儉耐操,對家裡的經濟甚具影響力。

縱然有這些共通性,但越南的南、北兩邊仍有文化差異;其部分原因與政治、地理位置有關。

越南–主要是北部–獨立於10世紀。

之前,越南北部由中國統治達千年之久,在文化上深受中國影響。

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後,中國文化藉由政治力進入該地區。

之後一直到唐朝覆滅為止(10世紀初),中國文化直接通行於北部。

越南獨立後,依然不斷與中國來往。

二次大戰後的北越,深受共產世界帶頭大哥–蘇聯–牽引。

相對的,越南南部的地理位置優良,交通便利;其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時日不多,受其他文化影響的歲月反而較長。

例如,當越南北部屬於中國時,南部長期流行扶南、高棉等文化。

二次大戰後,南越深受自由世界龍頭老大–美國–的影響,源源不斷地輸入美國文化。

整個來說,北部的華人色彩較南部濃。

北部至今仍保有很多帶著中國或大乘佛教風味的建築、雕刻,例如,昇龍(河內)的皇城。

相對的,南部的國際色彩濃厚。

考古出土的,包括來自古羅馬帝國的雕刻、印章,占婆、高棉吳哥式的雕刻,以及東亞、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文物。

這些文物似乎可以說明,南越長久以來在文化上就比較多源或多元。

經濟也是重要的因素。

傳統上,北部以務農為主(近來由於外商投資,因此工人漸多)。

因為長期務農,而農業必須踏實耕耘才能有所成就,既不能揠苗助長,也很難一夕致富;因此,其財富累積之道在於一點一滴、經年累月。

久而久之,北越的民風比較勤儉、樸實、保守。

而南越的國際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貿易往來的對象,經商較為容易,也有許多住民以商貿為業。

商貿講求供需、消費及必要的門面,其致富或虧本的機會較大,速度也較快。

長期下來,南部的民風較北部開放,願意消費,追求時髦;許多人在意裝扮,注重儀表的亮麗合宜與否。

最後談越南的主要節慶。

一,春節:與台灣的農曆新年類似。

從除夕到初三,放假3這些與華人(尤其是客家人)的特性有重疊之處。

四天。

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圍爐吃年夜飯,長輩發紅包給晚輩,彼此道賀,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這幾天會吃粽子,而且會有舞獅等傳統慶祝活動。

二,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沒有吃湯圓,但會到寺廟上香祈福。

三,解放紀念日:四月三十日。

1975年當日越共進入西貢(時為南越首都),北越稱之為「解放」。

四,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

大家吃桃粿(外皮為糯米粉,餡為韭菜),有些地方划龍舟。

五,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以各種物品祭拜「好兄弟」。

六,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闔家團員,賞月,吃月餅,看花燈。

七,耶誕節:由於曾受西方殖民,因此十二月廿五日也成為一個節日。

二,南傳佛教文化圈(主要是泰國、柬埔寨、緬甸、寮國)△共通點:圈內各國大都信仰南傳佛教南傳與大乘都屬於佛教,但是有些差別。

一,神明方面:南傳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位佛陀,就是釋迦牟尼,因此信徒並不念「阿彌陀佛」(大乘則認為,世上有恒河沙數佛,其中,信徒最常念的是阿彌陀佛);南傳認為,除了成道前的釋迦牟尼、即將成道的彌勒之外,沒有其他菩薩(大乘則認為,世上有無量無數菩薩,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是觀世音)。

二,目標上:南傳追求的主要是自我的解脫(大乘則希望普渡眾生、同登彼岸)。

三,修持方法上,南傳比較簡約(大乘較為繁複,經咒、儀軌頗多)。

四,主要建築上:佛塔–用以紀念釋迦牟尼–通常是重要的禮拜之所(在大乘裡,殿閣–用以禮敬諸佛菩薩–常比佛塔來得重要)。

南傳圈裡的寺院及僧侶地位崇高。

他們在信徒尋求解脫的過程中,常能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

他們所能提供的,除了宗教之外,尚包括教育、行政、文藝、娛樂、醫療衛生、福利、救濟、喪葬等等。

寺院還有一個類似「男子成年禮」的功能。

基本上,男子在成家立業之前,都需要在寺院出家一段時間。

因為南傳強調渡己,重視報答父母之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