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摘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因为,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才显活力。

所以,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
1.1 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

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1.2 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

例如,藏克家的《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话:“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几句话写两种不同阶级的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很鲜明,一个“摔垮”一个“记住”。

通过对比研析,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起来,是非自明: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将永远值得并得到尊重,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将是遗臭万年。

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3 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叶圣陶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

”这“美”包括了社会人生的美,自然山川的美以及艺术形象的美等等诸多种积极情感。

作品的怡情作用是在诵读中体现出来的。

诵读时要让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掌握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

这样,学生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的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材中的《安塞腰鼓》、《背影》等课文,都很适合反复诵读。

2 利用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
2.1 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2 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

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首先要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

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

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

3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的单调而平淡。

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

所以,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
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

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 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2010,(30)P6.
[2] 方晓映.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 文教资料,2010,(20)P63-64 .
[3] 王应成.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12)P185 .
[4] 陈俊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2)P36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