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初探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态度要自然亲切。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小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
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
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态度。
具体说来要注意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
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学贵有疑。
学生学习数学和发展能力,要经历“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自觉分析”的阶段。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逐步向“自觉分析”的层面迈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置疑”,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指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有效性的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
”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
”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
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
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学生质疑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想通道理、突破疑难是十分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教师常常是不一致的,学生的“疑”与教师假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疑”并不总是吻合的。
因此,教师在“释疑”中,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是向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是如何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状况和原有思路,针对其“惑”去设计“问”,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其“惑”的原因所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如曾老师在“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3/10 67/100 3/4 7/25 2/9 5/14 4/12 49/1000
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转化,教师板书结果。
问1: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却不能呢?请
大家猜一猜与什么有关?
学生一般猜会与分数的分子或者分母有关。
问2:与分子是否有关?怎样来研究是否与分子有关?
生: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子无关。
问3:与分母是否有关?怎样来研究是否与分母有关?
生: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
问4: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想到看分母能不能化成10、100、1000……也可能会
对分母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当引导。
问5: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得出结果,并对照教材的结论进行比较。
问6:为什么书上要明确是“最简分数”?
学生举例说明“最简分数”的情况。
这样,在学生原有的思路上去以“问”释“疑”,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既为学生“排忧解难”,又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问题要有创造性。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过于简单,甚至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
有时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其实这大可不必,它不仅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深度、广度。
如:仓库有化肥一堆,第一天用去它的1/5,第二天用去它的2/5,两天一共用去这堆煤的几分之几?
师问:(1)谁来读题?(2)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3)单位“1”是谁?(4)线段图怎么画?(5)用什么方法计算?(6)怎么列式?(7)等于多少?(8)为什么用加法做?(9)分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10)你会背吗?(11)怎么计算?(12)你能说出
这样算的道理吗?(13)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14)你同不同意这种解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么算的?(15)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上述课例,教师看似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台阶,但如此程序化的提问却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注意了提问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提问虽多,但探究性少。
不久前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
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自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6=48,5x-x=18。
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
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
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
“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
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容易犯错误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相距甚远。
“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对与不对呢?于是学生就会问老师或者和同学一起对
一对答案。
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却自然而然的展开了。
看到课堂上这喜人的一幕,难道你不认为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很有创造性吗?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
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应该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得到老师提问并给予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
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在“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
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绽放无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