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穴位配伍及处方课件

针灸穴位配伍及处方课件


二、按腧穴距离病位的远近分类 1.病位局部处方:病位的局部或邻近
2.病位的远端处方:
《玉龙歌》: 3.远近结合处方:

双穴方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内关, 后溪—申脉, 足临泣—外关, 列缺—照海
原络配穴 俞募配穴
多穴方
采用一定的规律将多个(三个以上)的穴位

三、宋金元时期—配穴处方理论不断发展及处
方大量积累 《太平圣惠方》:1.记载3~7个腧穴组成的处
方36首;2.最早记述火针处方。 《针灸资生经》(王执中):1.载方387首; 2.根据病因选穴,重视压痛点的应用。 《针灸摘英集》(元代· 杜思敬):处方47 首,且方中每一穴位均注明针刺方法。 《卫生宝鉴》(元代· 罗天益):针灸医案 15则,配穴处方为主,辨证组方,首创阐 明方义。
单穴方—平衡针灸





1.升提穴 2腰痛穴 3.急救穴 4.胃痛穴 5.偏瘫穴 6.鼻炎穴 7.牙痛穴 8. 明目穴 9.醒脑穴 10.臀痛穴 11.肺病穴 12.痔疮穴 13.胸痛穴 14.降糖穴 15.踝痛穴 16.咽痛穴 17.颈痛穴 18.指麻穴 19.感冒穴
组合在一起。 靳三针 特定穴
针灸歌赋—配穴的宝库
以歌赋形式记载、传授,流传针灸的理论和
实践,实为针灸之一发明,它简明扼要,重 点突出,易读易记,不少用之临床效如桴鼓 。 如《玉龙歌》中“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 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 安”这种先针承浆,后针风府的方法,用于 落枕项强,风火牙痛,屡用屡效。

针灸歌赋—配穴的宝库
《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
《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
、《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 《杂病穴法歌》
第一章 概论
本章主要介绍:
处方分类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组方规律 特定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第一节 针灸处方分类
一、按腧穴数量分类
针灸穴位的配伍及处方
导论
一、什么是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是研究和阐明针灸处方的组成法
则、组方规律、穴位配伍意义、使用方法及 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针灸处方:是在辨证沦治思想指导下治疗疾 病的最佳穴位组合。它有明确的组方法则、 明确的刺灸方法和明确的使用范围。它是针 灸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







20.痛经穴 21.面瘫穴 22.神衰穴 23.痤疮穴 24.疲劳穴 25.乳腺穴 26.肩背穴 27.耳聋穴 28.肩痛穴 29.腹痛穴 30.过敏穴 31.肘痛穴 32.癫痫穴 33.精裂穴 34.肾病穴 3 5.腕痛穴 36.头痛穴 37.降压穴 38.膝痛穴
头部疾病


1、 头部 头风——囟会、玉枕。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百:指百症赋) 偏头痛——悬颅、颔厌。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百) 头痛——强间、丰隆。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百)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百)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百) 瘿气——浮白。 瘿气须求浮白。(百)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标:指标幽赋)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法应。(席:指席弘赋) 头风——神庭。 神庭理乎头风。(玉赋:指玉龙赋)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 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问题
你在临床上取穴是否使用针灸处方
你知道多少针灸处方 你知道哪些古典针灸处方
二、针灸处方学发展简史
(一)春秋战国至东汉—萌芽到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1.针灸处方240余首;2.以经络辨 证为纲,循经取穴为主;3.处方组成以单穴为主, 多穴处方少见;4.注重选用特定穴。 《难经》:注重五腧穴的五行配属,提出“虚者 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伤寒杂病论》:倡导针药并用,记载针灸处方 10首,主张根据阳证和阴证的不同分别采用针和 灸的方法,即“阳证用针,阴证用灸”。

二、晋唐时期—针灸处方大量记载 《针灸甲乙经》:针灸处方56首 《脉经》:1.137首;2.提倡五腧穴、俞募穴配伍 应用;3.提出针刺补泻方法。 《肘后备急方》:针灸处方129首,急症处方109 首,其中灸方9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科针灸处方 461首,并方后注明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 壮数。 《黄帝明堂灸经》:首次记载儿科病针灸处方, 载灸法处方48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明清时期—处方数量急剧增加,配穴理论趋
于完善 《针灸大全》(明代· 徐凤):载方248首 《针灸全生》:408首 《针灸聚英》(明代· 高武):56首 《神灸经论》 (清代· 吴亦鼎):147首 《类经图翼》:129首 《针灸逢源》(清代· 李学川):310首

《针灸集成》 (清代· 廖润鸿):252首 《针灸大成》(明代· 杨继洲):载方266首,具备 了针灸处方的完整形式。
1.单穴方 2.双穴方
对穴、八脉交会穴 3.多穴方:由3个或3个以上的腧穴组成。
单穴方


退热穴:曲池,胸闷穴:膻 中,调心穴:内关,急救穴 :人中,神衰穴:脐中精神 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痛(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五、近50年来—长足发展
1.编辑了本科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 2.《实用针灸处方学》 3.《中国针灸处方学》(南京中医学院:肖少卿。 1982年撰写,1998年出版) 4.《针灸处方学》(北京中医学院:王岱.1990年 出版) 5、《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1994年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