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预见,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像都 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因此,将这样的录像带播放给陪 审团观看,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

因此,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 ,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像必须同时对审判员和嫌疑犯 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不是归因为内部就是外部。 • 但是,归因理论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 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 李·罗斯(Ross,1977)将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 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ou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1977)。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的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次车祸呢? 因为司机喝酒? 还是归咎于尾随他们并不断对他们进行拍照的狗仔队? 一名法国电视台的主持人认为是狗仔队导致了这场车祸的发生,并且 将其比喻为“老鼠”。 而流行刊物却对这种解释表示了愤慨,说道:“那个司机根本就是酩 酊大醉,而这才是本次事故的关键所在!”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就越 容易将很熟悉的人并且在多种环境下相处 过的人,在归因时,我们会对其所处的环境更加敏感( Idson & Misehel, 2001)。只有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我 们才会更稳固地贴上内在特质的标签。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 即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 他们仍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 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 图等特点的直接反映。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或者灰姑娘的故事……
• •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3. 随时变化的观点 当我们在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 多的权重。 • 当我们预期将来某个人的行为时,会根据时间的近远出 现不同的变化: • 1)如果预期最近某一天的行为,当前的情境就显得尤为 重要。 • 2)如果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其性格就显得尤其重 要。 • •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 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 •
例如:塞车时,我们在描述自己和他人描述我们语言差异。 因此,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描述行为和反应的 词语,如:当……的时候,我会感到很苦恼;而涉及到别人时,我们 更经常使用“那个人怎么样怎么样”之类的语言,如:他真是一个讨 厌的人。(资料来源:Fiedler & others, 1991; McGuire, 1986)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在9.11 过去十年之后,我们应 将这次事件归结于什么呢? 是什么驱使那19个人作出了这 种自杀性的行为?是他们特有的邪 恶?疯狂?还是精神问题?还是他 们有仇恨的历史?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正如这些案例所示,我们对人们判断基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 根据我们的解释,我们可能判断一桩杀人行为为谋杀、一般杀人罪、自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因此: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描述了我们怎样来解 释人们不同的行为。 • 海德(Heider, 1958 )被公认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 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因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 的性格)或者归因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 但是,内因(性格)和外因(情境)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 的,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内部的改变 ( White,1991)。
第三讲
社会信念与判断
目录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 ·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 ,随后驶上延塞纳河的巴黎高速公 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 的伴侣及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 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发 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 车随即被压成一堆废铁,除了保镖 之外,车上所有人命丧黄泉。
谢谢! 谢谢!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特质归因 (这个人是一个不友好的人) 不喜欢的反应 (我不喜欢这个人)
消极行为 (这个人对同学很无礼)
情境归因 (这个人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同情性的反应 (我可以理解他)
小结

归因研究者研究了我们怎样解释行为,我们什么时候会将人们的行为归 结于个人特质,什么时候该将其归结为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我们都会做 出合乎情理的归因。 然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却通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也称为对 应偏见)。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的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 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他们是很显著的。 如果一个气球的运动是由我们看不见的风推动的,我们不会认为它是 有内在动力的。但人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因此当一个人在活动时,我们通 常轻视“环境的风”,而集中考虑内在的动力。 我们会犯这种归因错误,部分原因是当我们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那 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视而不见;但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 为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是放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上,这个时候,情境 就是可见的,因此我们会对环境更加敏感。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实验被试: 迪特等人(Ditto & Others,1997)让男性被试和一名女性(事实上是实 验人员)进行约会。 • 实验过程: 实验中,女性实验人员对每一名男性被试写出了自己假定的印象之后, 要求被试根据这些印象的描述来猜测这名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他。 当她仅仅列出消极的陈述时,如果告诉男性被试她是在别人的要求下 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时,他们不会介意她的批评。 但当那名女性仅列出赞赏的印象时,男性被试会坚定地认为她确实喜 欢自己,而不管她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还是被迫而表现出的积极评价。 因此: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明 显。

即: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观 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 境变得相对模糊。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 2.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 的录像。 •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 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 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 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 & Irvine,1986)。 • 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但聚焦 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要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只需仔细观 察自己的经历就不难发现。 • • • 例如:为了结交一些新朋友,参加聚会时。 参加面试时 …………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1.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不同: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经 历时,我们观点会有所不同(Jones & Nisbett ,1971; Jones, 1976)
卫或者爱国主义行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 • 归因因果关系:到底是归因于情境还是归因于个人? 实验: 霍尔茨沃斯和雅各布森(Holtzworth-Munroe & Jacobson 1985,1988)研究指出:已婚人士经常分析自己伴侣的行 为,特别是他们的消极行为。对伴侣行为的分析通常与其 婚姻满意度相关。 • • 例如:约会时,伴侣迟到。 婚姻关系不愉快的人常常对这种消极行为解释为:他迟 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而婚姻关系愉快的人解释则为:他 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 • 4.自我知觉 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讨论:你认为授课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 言的人? • 我们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变化,所以 与从别人的角度相比,我们更认为自己是多变的。( Baxter & Goldberg, 1987; Kammer, 1982; Sande & others, 19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