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
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产生机理 靠的是两条原理: B t → E (感生电场)
E t → B (感生磁场)
注意:
1) 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可以脱离最初激发它们的传导电流 或电荷而独立存在;
2) 上述感生电场和感生磁场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出去,即 形成电磁波。
电磁波的形成: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不断地交
m
c2
(为单位体积中的电磁能量)
相应的动量:
(
)c
S
c2
cc
五、电磁振荡与振荡电偶极子
1、LC电路 _振荡电路
方程: d2q 2q, 2 1
dt 2
LC
LC K
A B
方程解为:
q
I I
q0 cos(t
0 cos(t
2
)
)
在电路中电流或电荷的振动称为电磁振荡。
e
0
P 电矩的振幅, 角频率
0
以上只分析了振荡电偶极子附近一条闭合电场
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离电偶极子较远的地方
电场线都是闭合的而且随着距离增大,波面逐
渐趋于切线方向
此外,振荡电偶极子不仅产生电场,而且产
生磁场,磁感线,它们是以电偶极子为轴的
一系列同心圆
E
E B
B
B
电磁振源
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不断地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以有限 的速度在空间传播
产生替条产件生,由近及远以有限的速度在空间传播
波源 如:通以交变电压和电流的电容、线圈 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可在真空中传播介质
二、平面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y
E
u
2E 1 2E
t 2 x 2
( E沿y方向)
H
E
2H 1 2H
t 2
x 2
( H沿z方向)
H
x 其中波速u 1
矢量表达 S EH
对于平面电磁波:
E
E0
cos[(t
x u
)
0
],
H
H0
cos[(t
x u
)
0
]
S
E0 H 0
cos2[(t
x) u
0 ],
四、电磁波的动量
T
S
0
Sdt T
1 2
E0 H 0
质能关系式: E mc 2
真空中电磁波的质量
(1)振荡电路中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必须散布 到周围的空间中
(2)提高辐射频率
如图所示,增高振荡电流的频率并开放电磁场的方法
-q 这样电场和磁场就分散在周围空间。
七、电磁波的交替变化,因
而电场与磁场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其电场变化如
图所示:
P P cost
E H
(5)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u
1
三、电磁波的能量
总能量体密度:
e
m
1 2
(E 2
H 2 )
能流密度(辐射强度或坡印廷矢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
辐射能。 S
dAdl
dAdt
u u (E 2 H 2 )
2
又u 1 和 E H E uH
同时振荡电路形成的电磁场能量几乎局限在
电容器的极板间和自感线圈中,而不能显著地 向外辐射电磁能量。
2、振荡电偶极子: 电矩作迅速周期性变化的电偶极子称为振荡电偶极子。
p=p0 cost
其中:p0为电矩振幅+,q 为圆频率。
-q
六、电磁波的辐射
1 辐射规律 理论已证明,振荡电偶极子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 能量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为了使电磁波能量 显著地传播出去,对振荡电路有如下要求。
能量:
Ee
q2 2C
q02 2C
cos2 (t
)
Em
LI 2 2
q02 2C
sin 2 (t
)
能量:
E
Ee
Em
q02 2C
LI
2 0
2
LC
A B
K
上式说明:在LC电路中电量或电流的周期性振 荡,使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不断地相互转化, 但其总和保持不变,电磁场能量守恒。
八、电磁波的发现
1888年,在柏林有一位叫赫兹的年轻教授做实验发 现了电磁波
振子
A
感应圈
B
九、电磁波的应用
无线电报(1894年)、 无线电广播(1906年)、无 线电无线电话(1916年)、短波通讯(1921年)、 无线电传真(1923年)、电视(1929年)、微波通 讯(1933年)、雷达(1935年),以及遥控、遥感、 卫星通讯、射电天文学 ……它们使整个世界面貌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
z
E
H
真空中c 1
0 0
平面简谐电磁波的性质
E
y u
H
E
(1)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都 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三者相 互垂直,满足右手螺旋法则,
H
x
所以电磁波是横波。 (2)沿给定方向传播的电磁
z
E
H
波,E和H分别在各自平面内
振动,这种特性称为偏振。
(3) E和H都在作周期性的变化,而且相位相同。 (4)任一时刻在空间任一点E和H在量值上的关系:
十、电磁波谱
电磁波的范围很广,其本质相同,只是频率 (波长)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将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排列起来得到电磁波谱。 电磁波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射线,射线,宇宙射线等。 无线电波: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米波、微波
光波: 波长400_700nm X射线: 波长0.01_1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