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017年7月28日
教学课题:一、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教学时间:2017年7月28日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古今异义。

2.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3.当堂巩固。

重难点: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3 古今异义
一、知识梳理
许多词语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这里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义缩小:如“国”,古义“国家”或“京城”,含义只指“国家”
B.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江河流水”
C.词义转移:如“走”,古义一般是“跑”的意思,今义主要指“行走”
D.褒贬色彩的转换: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古义指“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今义主要指“诽谤,中伤”,为贬义词。

E.区别单音词和又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很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

瑞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或行为恶劣,不道德”
二、方法点拨
解释此类词语,一般要解释这类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今义,即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古义,即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解释其古义,首先看该词语在现代语境中意思是变大还是变小,还是词义发生了转移,根据这些情况将其还原。

例如:“江”“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而古代,则专指“长江”“黄河”。

解释这类词语,还要根据自己准确的记忆来解释。

如“造饮辄尽”中的“造”,意思为“往、到‘,记住即可。

当堂巩固:
第二教时:
知识点4 词类活用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偶尔具有另一类词性的语言特点,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情况,词类活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劳,使……感到劳累;
2.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3.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4.形容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二、方法点拨
在汉语中,句子的某个语法位置上总是由某几类词语充当,某个句子若不是这样,就必然发生词类活用。

可以这样去识别:
(1)一个句子,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不是动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狼》),“洞”是名词但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动词,是“打洞”的意思。

(2)一个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不是名词、代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名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是形容词,但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译为“险峻的大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