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透视:微电影的大发展【摘要】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时代增添了有力的一笔。
在这样一个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不断追求个性的彰显。
微博、微信应运而生。
自2010年以来,微电影作为后起之秀获得迅速发展。
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透视微电影的理论基础及其传播特征,分析微电影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电影;说服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特征;趋势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web2.0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时代增添了有力的一笔。
在这样一个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不断追求个性的彰显。
微博、微信应运而生。
自2010年以来,微电影作为后起之秀获得迅速发展。
笔者发现,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产物,对于它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特别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分析这一新生事物。
一、微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于微电影,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集合诸多的观点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微电影是时长在30-300秒之间,能够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上播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相媲美的高制作水准,通过紧凑、新颖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受众,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传播,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带有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1]透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微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笔者看来,微电影
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个是技术基础,一个是受众需求。
1、技术基础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日渐成熟,特别是网络技术,近年来可谓实现了飞速发展。
web2.0时代的到来,让微电影有了有利的发展平台。
2010年,凯迪拉克斥资为自己的新品车拍摄的广告片《一触即发》,被当做微电影的开山之作。
《一触即发》这部短片的成功,引发了微电影的制作热潮。
一时间,各大门户网站都在积极制作微电影。
可以说,互联网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受众需求
新媒体时代,受众日渐摆脱被动地位,开始追求个性的表达与自我意识的彰显。
而微电影恰恰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另外,新媒体时代受众时间的碎片化,也是微电影日渐兴起的重要原因。
快速的生活节奏,使越来越多的人疲于奔命,时间日渐碎片化,能够集中欣赏某种娱乐产品的时间几乎少的可怜。
而微电影恰好适应了碎片化的时代状况。
它可以实现多种平台的运用,手机、移动电视、互联网络…而且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微电影传播的理论基础
一种新生事物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是要看它的根基是否稳固。
现在,我们就要探及微电影的理论根基,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透视。
1、说服传播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用实验证明了信息源的可信度、知名度、传播来源与传播效果成正比的关系。
[2]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名人效应”。
也就是说,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
在众多的微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原理的应用。
时下,丰田汽车的微电影由韩国人气偶像李民浩主演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意见领袖
说到意见领袖,必然会谈及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即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传播模式进行的。
微电影恰恰看中了其中的重要一环——意见领袖。
但在这,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见领袖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或是名人本身。
在新媒体时代,普通的受众群体也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
3、大众心理研究
勒庞曾指出,群体是非理性的、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
[3]这个观点未免有失偏颇,但却在一个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微电影的传播的基础在于把握群体的心理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
群体也许不是精英,但他们却能够影响精英层的决策;他们有时缺乏理性,但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将对传播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笔者认为,微电影的传播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即传播主
体的平民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手段的融合化。
1、传播主体的平民化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传播主体不断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精英层,到后来的意见领袖,到如今普通受众迅速发力占据主体力量,传播主体日显平民化。
不仅是从题材内容方面,甚至在制作上都出现了许多普通人的身影。
在当今这个话语权十分分散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要求也有能力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微电影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诸多的媒体平台为微电影的播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你可以守着网络欣赏,也可以在旅行途中在通过手机观赏,甚至可以在上下班的过程中透过移动电视观看。
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创造了可能。
微电影,不再偏安一隅,它开始登上多个平台,全方位的展示自己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3、传播手段的融合化
新媒体时代,受众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媒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介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
媒介融合可以是技术的融合,可以是内容的融合,可以是设施的融合,也可以是受众的融合。
[4]而微电影,已然成为媒介融合的典型代表。
四、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具有许多媒介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时间短、内容精练、善于捕捉受众心理等等。
当然,也应该看到,微电影作为新
生事物仍存在不足,如:对于微电影,业内至今未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制作标准,这就使得微电影的定义陷入混乱;另外,越来越多的微电影陷入商业化的模式,广告植入问题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瓶颈。
总的说来,微电影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演进,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会日渐多样。
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超.浅谈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趋势[j]. 经济研究导刊,2012.25.
[2] 陶莹.传播学理论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应用[j]. 传媒文化,2012,9.
[3]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4] 周蔡敏.浅议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由微电影盛行引发的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4).。